衛鏗的資料中,自怛羅斯之戰后,蘇俄在該地區的治理成效~~~簡直了?
大農場搞成了大荒漠,發展工業抽去了大量河流淡水,讓咸海直接干涸變成了鹽堿地。秋季時直接黑風暴
好家伙,砸了那么多石油和干部人員,在當地直接治理不下去了,以至于讓該地區的土著覺得還是迷信一點好。
……
有道是赤道地區的當地人缺乏動員,故,“赤道地區無強國”。但是高緯度地區則是另一個極端,“事事等待動員”。
羅斯族就是一個代表,一個等待動員的國家。
在歷史上,自沙俄彼得大帝開始,當沙俄皇帝證明自己能打勝仗時,毛子無條件服從的接受強人動員。到了蘇俄鐵人時代更是如此,快速動員完成了強大的重工業建設。
但問題就在這里,他們在小集體的時候卻不知道要做什么。以至于在大框架體系非常宏大,小結構(輕工業和農副產業)各種技術上非常粗糙。(這點和昇陽相反)。
溯源歷史,用歐陸與之相參照,小市民階層獲得權力后,在中下層小結構上產生了非常優秀的管理能力。在商業、科學技術上有著精打細算的投入。這樣才有技術,制度進步。
但是毛熊這邊呢?有些游牧化,上下結構就是灰色牲口和上層貴族兩層,簡簡單單的結構。
“中下層小企業怎么自發管理!”“研發技術”“開發城鎮商業”,毛子這里是一塌糊涂。只能靠著從歐洲這里導入技術,升級生產。哪怕十月炮響后,也依舊沒有改變這種基礎人文落后的情況.
甚至,在主世界這邊對蘇俄研究透了的一些人,覺得冷戰爭霸的蘇俄,在理論上和同時期工業產值較弱的兔子相比,都算不得工業國?
工業國是要有,自我技術更替,向上發展的能力的。
兔子雖然落后,很多領域是土法專家開第一代,但也是自己研究透了,然后開了寫輪眼自己搞。但蘇俄資源太豐富了,民用方面汽車生產線什么,太麻煩了,直接朝著德國買。
結果二十世紀兔子引進來的工業鏈,發現蘇俄二十年前的技術,是德國四十年前的技術。
……
當然這個問題根本不是制度、基因。而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高緯度地區的寒冬是可怕的。這導致了在這里生活的人,在整個冬季漫長的時間,必須要如同狗熊一樣窩在房間里面。如此風土鄉俗下:在一年漫長的時間內不要沒事情亂動。出去找事情那是在找死。
漫長冬季賦予了俄上層學者們天賦,有足夠時間進行思考和藝術創作。
整個俄國盛產大文豪,藝術家。而且蘊含火焰一樣的思想。而社會下層的斯拉夫人,他們可沒有教育資源,漫長的冬季則賦予了他們堅忍。
相對而言,由于南北橫向山脈對氣候強大的隔斷效應,神州四季分明。農業階層的生活可沒有斯拉夫人那樣單調。一年大部分時間,能夠干很多事情。
早在工業革命前東方江浙鄉土就是這樣的:老人養雞,養鴨,孩童放自家養的牛,婦人織的布,等到農閑趕集的時候,將雞蛋布匹,等等放在集市上賣。
這些在東亞‘接地氣’的事情。俄國觀察家用這樣一句話形容東亞農村城鎮集市:‘這是一種眼睛能夠看得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