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鏗對這樣的基建不由感慨道:“不愧是中國螞蟻!”
……
蟻類是全球廣泛分布的物種類型,在潘多拉場到來前,就進化出了真社會性的屬性,也就是靠著各種信息素的傳遞進行社會化交流。
當然,在人類文明時代,沒有學者認為這類物種的真社會進化是有前途的。
因為每一種螞蟻或許有著獨特的技能,能編制樹葉巢穴,能修建復雜的洞穴,也有會養殖的,但是每一種螞蟻在進化出獨特的能力之前,已經變成了新的種類。生殖隔離的情況下,讓它們進化出的技能沒法相互交匯。
螞蟻這個在一億年前就存在下來的物種,無論怎么變化,技能槽只有一個!
但是隨著潘多拉時代到來,白蟻,紅蟻,行軍蟻,這類不同門類的真社會小東西開始相互間的基因交流。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個地域的螞蟻,也許在某次戰斗中,相互基因不斷的交錯,變成新的基因種類。
由于基因結構類似,蟻類內比高等物種間基因交換更容易。
例如靈長類和有蹄類因為食性和運動形態完全不相同,基因交換變化后大部分基因不可用,但是所有的蟻類卻沒有生態圈的困難。
~
突破了基因桎梏的蟻類有了一個起飛的契機!
南美洲高原就是如此,亞馬遜上流流域的螞蟻在潘多拉紀元到來時越來越大,而且單一巢穴中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很快就完成了突破,變成了一個多元化蟲族真社會性文明。
例如白蟻就專門特化成了分解纖維制造有機質的農蟻。油漆桶那樣體長足足三米,如同蠕蟲一樣在地下爬行,無數分泌觸頭為其他功能蟻進行補給的庫蟻,
戰斗螞蟻則是越來越大,突破了胡峰體積那都不算什么,真正的戰斗螞蟻在洞穴中前進,足足有泰迪那么大,而出了洞穴后,展開了角質腺體注射器,以及大鰲足,張牙舞爪看起來就和哈士奇那么大了
而且作為鞘翅目,還會飛。雖然飛行能力只有十幾米左右,但是螞蟻啊,那可是群戰動物,連續幾十個幾百個一撲過來,這十幾米的飛行距離絕不是可以嘲笑的短板。
最終南美進化出了塔林巢主,這樣使徒級別的存在。
在潘多拉時代之前,蟻類,不,應當是整個昆蟲類,在漫長的生態演化中都沒有登頂過生物鏈的頂級,但是在潘多拉時代到來后,在這里做到了。
~
目光回到上淮這個地區,這里的蟻類運氣稍微差了那么一點。由于潘多拉場是從美洲那邊先擴散的,擴散到亞洲的時候,全球人類力量已經被壓縮在僅存的區域。在垂死掙扎中,人類更加關注聚落周邊最可能進化出大型群落的種族,也提前扼殺了不少有潛力的群落。這就包括上淮地區的蟻族。
而等人類文明徹底崩潰后,西邊是巨大的渝城群落,東邊是暴躁的天殛龍群落,南北也都是人類城邦區域,再加上周邊中小群落的激烈競爭,這淮河上游的這群蟻類群落始終局限在一些原先的山區。
這些東亞本土蟻族雖然沒法如南美那樣,建立一座座塔林,最大效率的吸收光能。但也依舊在一個個山體內建立了復雜的隧道體系。
曾經的礦業經濟區,現在被改造成了一片片巢穴。人類留下的建筑和機械已經看不到了,在蟻酸腐蝕下,全部消失。
并且這里蟻類在應對周邊其他群落,乃至人類的干擾下,也開始了奇特的進化道路,那就是噴火!
也就是噴出化學物質后,同時用自己的下顎快速撞擊完成了打火。這是過去它們沒法用的技能,因為釋放火焰,對地球生物們來說,是比制造毒液還要浪費能源的技能點!
大型獵食者有這個點數,但全部點在肌肉上更有效率。而火焰輸出?僅能將打穿骨頭的能量,變成燒破一層皮。在開闊地帶不具備殺傷效率優勢。
但是在山體隧道掘進的過程中,爪牙和肌肉施展不開的情況下,掘進蟻可以一把火搶占一個區域的節點,連帶著將一片區域的氧氣消耗完,徹底悶死入侵者。
~
但也正是火焰技能消耗能源太大,且在地表不強勢,本地蟻群無法展開有利于自己的太陽能收集模式。
所以比起塔林巢主那樣的使徒級生態群,這個規模小,基礎差的螞蟻生態群落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沒法主動對外界發起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