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二十年后,如果華國說我們的高壓輸電技術世界第二,那整個世界,包括所有發達國家在內,沒有一個敢說是第一,真是不敢,因為說第一就是啪啪打臉。
可以說,現在展覽的這些機械設備,九成以上在二十年后都已經被國內的技術取代,高鐵和新干線自不必說,還有挖掘機,三一重工可聽過否?
還有那些家用電器的生產線,開玩笑,二十年后國外還有幾家生產家用電器的?都被國產品牌干黃了。
不遠外還有雙軸數控機床的展臺,這讓林云嘆了口氣。
倒不是說二十年后國家生產不了數控機床,那時國家幾乎任何一個機械設備都能做,只是在高精端領域還有差距,數控機床就是一個短板。
其實在這個行業內,中低端都沒問題,就是民用高尖端數控機床技術始終把持在發達國家手里,另外還有民用手機芯片,這也是國家高技術方面的痛處。
林云看著這些國外進口的設備感慨萬千,因為他知道十年后,二十年后的樣子,那時的華國已經今非昔比。
展覽館里幾乎每個展臺前都有人駐足,很多就是工廠的技術員和負責人,他們不僅僅是來參觀的,主要還是采購到自己想要的機械,展覽館里有二十幾位志愿者,來自首都的各個大學,負責為大家提供翻譯。
在展覽館的一個角落有一個不大的展臺,這里正是林云這次的目標。
“小森機械制造株式會社!”
林云三人停在了展臺前,人不多,只有三個人在清冷的展臺前觀看。
展臺上有詳細的企業介紹,林云拿起一本。
這家名為小森的企業其實規模很小,介紹上說整個企業只有三十多個員工,主要業務就是食品加工設備,什么面包機、面條機,還有一些包裝機等等。
別小看島國的小企業,他們實際才是島國先進制造業最大的支撐,因為他們對產品質量的追求已臻化境,在全世界范圍同行業內形成了技術壁壘,可能產量不夠大,但產品不缺市場。
其實這就是所謂的“風田模式”,風田汽車全世界人們都知道,是島國最大的汽車企業,全世界前三名的存在,風田公司的制造模式就是扶持一批為己所用的小企業,每一個都有分工。
有的企業生產汽車軸承,有的企業生產輪轂,他們在各自領域不斷追求極限,這才造就了風田汽車的整體品質。
這小森顯然也是“風田模式”型,雖然規模不大,但也有近四十年歷史,也是,島國很多知名的企業都來自于二戰之后,以前即使有,也被炸沒了。
算起來島國崛起也是因為當年那場半島之戰,之后米國開始加大力量扶持島國,在不到二十年內,島國就在一片廢墟上重新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國家,特別是機械制造行業,如汽車、芯片等行業,在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巔峰,尤其是汽車領域,幾乎碾壓米國,打的如福特和通用這種歷史悠久的車企喘不過氣來。
還有芯片行業,更是在科技方面超過了米國,對米國的芯片行業構成了巨大威脅,然后米國就開始收拾島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