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悅沉默不語,許久后才緩緩說道:“我是國家的干部,國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縱然千難萬難,我也義無反顧!”
好吧,葛文悅這么說,林云還能說什么呢?事實上他也是這么做的,在十年后,家化公司面臨產權改革之時,最初上級部門是有意采取當時國企改革很流行的MBO模式,就是管理層收購公司股份,成為企業大股東,那時聯想集團就是以這種方式實行的改革,并且取得了成功。
這個建議也是最適合盛海家化的利益,可被葛文悅拒絕,他覺得,如果這么做,那么他很可能就會被外人誤解侵占企業利益,對自己的名聲不利,這才有了后來平安集團入主家化公司。
從這一點來看,葛文悅是個理想主義者,對自己的聲譽格外珍惜,但也為家化公司的沒落埋下了伏筆。
做生意,光是理想主義者可不夠,還得有謀略,畢竟商場如戰場,各種陰謀詭計都得來,林云就沒什么顧慮,光明正大沒問題,玩陰的咱也在行,當然,明顯違法的事情林云會躲避。
“來看,葛文悅還是沒看清楚資本的復雜性。”
資本是短視、逐利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結合體,一旦企業被資本控制,命運就不受自己掌控了。
“算了,還有時間,以后有機會一定要幫幫葛文悅!”
搞定了一件大事,接著是另外一件事,下午兩點,林云三人來到盛海糧油機械廠。
九個月前林云來過這里,花一百五十萬購買了一套生產線,那時接待他的是銷售科的吳文勇科長,而這一次,廠長趙有志帶著三位副廠長和一干干部親自接待,短短半年,金龍公司的地位已經大不相同。
在國內,每個行業內部都有自己的消息流通渠道,金龍公司在一年時間里,連續購買了三套年產三千五百萬袋生產線的消息,已經通過遼北機械廳傳遍了整個行業,所有機械加工廠,特別是糧油機械廠都流著哈喇子等著金龍公司翻牌,畢竟一套大型生產線的價格高達百萬,賣出一臺凈利潤有十幾萬,這已經很可觀了。
不過話說回來,想要被翻盤首先自身條件要過硬,長的跟鬼一樣,就別指望別人看上自己。
金龍公司需要的是年產千萬袋級別的設備,國內企業根本生產不出來。
好在除了成套生產線外,金龍公司還需要大量的配套設備,比如包裝機、攪拌機、高溫處理等輔助類設備,因為產量很大,這些設備也要很多錢的。
這就是產業鏈,當一家企業做大后,就可以帶動上下游一系列企業的共同發展,比如金龍公司,帶動的是糧油機械產業和面粉等原材料企業的發展,很多原本效益不好的企業都因為金龍公司擺脫了困境,甚至還扭虧為盈,在這些企業眼里,林云就是金主,就是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