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林總年紀很小,可有膽有謀,又有大眼界,我相信金龍公司在林總的代領下,一定會再創輝煌。”
總之雙方說了一陣客套話,然后進入正題。
這次林云三人來是要訂購一些配套設備,如今金龍公司越做越大,配套設備也得跟著升級換代,原來那些老設備肯定要淘汰的,新設備也要是全國最好的,選來選去還得是盛海糧油這樣的大企業。
對方早就知道林云的目的,但也不急,趙有志帶著三人先是參觀一下廠房。
盛海糧油廠的規模沒得說,有三千多職工呢,占地足有三四平方公里,前面是廠區,后面是職工住宅區,典型的老國企形式,只是很多設備都很陳舊,最好的設備是一套自動化機械加工生產線,是企業在六年前花了三百多萬米元從島國進口,之后就再也沒新購進過設備。
說實話,像盛海糧油機械廠這樣的企業,無論是技術和人才都是國內頂尖,遠超那些小作坊,為什么最后都免不了破產倒閉的命運?
原因就在于成本太高,一個工廠有三千多職工,算上家屬,足足有七八千人,這么多人的吃喝拉撒都靠工廠,可實際,諾大的企業只要六七百人就能運轉的很好,十倍于其他企業的人力成本,價格自然就不具備市場競爭。
趙有志也說了,現在糧油機械廠也在積極進行改革,以前的產品主要是針對糧油機械這一塊,近些年開始轉型,只要是機械加工方面的產品都要盡量去造,甚至都參與了桑塔納汽車零部件國產化的項目,承接了一些低端零部件的生產制造,但這些都收效甚微,問題還是成本問題。
金龍公司當初購買的那套生產線是一百五十萬元,年產三百二十多萬袋,可看看島國制造的生產線,正常價格是六十萬米元,將近五百萬華元,價格是前者的三倍多一些,可年產量卻是前者的十倍,兩者的效率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工廠也想換代升級,可上哪弄錢去?現在的收入能勉強開支就不錯了,頭些年上級主管部門還能給些錢,現在嘛,自生自滅吧。
不是國家不想幫,而是國家也沒錢,資金只能用在重要的部門,比如鋼鐵、煤炭、電力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上。
幾年后,國家在企業改革方面定下了調子,四個字概括,叫做“國退民進”,具體就是國企在大多數行業退出,只在能源化工、電力、基礎設施、道路和鐵路等行業保持國有,剩下的行業交給個人來做。
這個基調可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是經過了十幾年摸索,被市場經濟逼出來的,毫無疑問,盛海糧油機械廠便是摸索過程中的一個例子。
像盛海糧油機械這樣的制造類企業,要想重生唯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有一個強人站出來接手,通過改制浴火重生,可惜強人不多,即便如葛文悅這種強人,也是在改制過程中出現了戰略失誤,最終讓盛海家化走向了沒落,而盛海糧油,最終的命運只能是退出歷史舞臺。
命運早已注定,或許企業的管理者也有預感,可他們還是做著努力,希望能救活這家養活了幾千人的大廠,幾千人呀,如果失去生活來源,他們要如何生存?
只是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一個時代,在時代面前,個人的努力如此的微不足道。
前世的林云,看到自己的叔叔和舅舅一個個失去工作,沒了收入,還沒有人幫助你,因為你身邊都是同樣的人,剩下的,只有絕望的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