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買了一百塊錢的飯票,然后在食堂請了三人吃頓飯,飯菜嘛,味道真是不錯,價格還便宜,一個饅頭一毛錢,又大又白,一盤排骨七毛錢,足足有四塊肉,還有什么青魚、燉雞塊等肉菜,最貴的菜也不超過一塊錢。
其實現在的物價是很高的,一斤豬肉涼兩塊一毛,一斤牛肉兩塊五毛錢,不說別的菜,就是食堂那一份排骨成本也得五毛錢吧,食堂只賣七毛錢,基本上沒賺學生錢,不是說學校對學生們優惠,而是國家每年對學校有大量的投入,國家針對每個學生都有補助,按華夏大學的標準,每人每月有六十多塊錢的補貼。
六十多塊錢對林云來說根本不算個事,可對一般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來說絕對是一筆巨款,他們每天吃飯的花費都不到一塊錢,一個饅頭加上一點咸菜就是一頓飯,甚至一塊錢都不到。
這就是為什么這個年代考大學太難的原因,每年六七百萬的考生,能考上的不到一百萬人,大學生只需一些生活的雜費,其他的費用國家全部承擔。
這筆費用對國家來說負擔太重了,所以才在九九年徹底放開高考,學雜費全部由學生承擔,升學率也一下子提升到了百分之三十,然后逐年提升,最高都到了百分之七八十,巔峰時一年有近千萬的大學生。
二十年后,不少人批評那時的大學生素質不高,滿地的大學生,本科證書就跟廢紙一樣便宜,由此懷念起八九十年代的大學生,覺得這些人才是人才,以后的學生都不行。
真實結果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國家是在九九年放開高等教育,而同一年,國家和世貿組織的談判也接近尾聲,預計當年就能加入世貿組織。
不過當年出了一個意外,華國和米國的談判擱置下來,直到二零零一年恢復談判,華國終于加入了世貿組織。
對華國來說,加入世貿組織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向全世界,特別是米國源源不斷的出口商品,從那時開始,國內大量制造業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對外貿易額也逐年攀升,國家外匯儲備同樣飛速增加。
在二零零零年,國家的外匯儲備只有一千五百多億米元,加入世貿組織后,每年以兩千億米元的速度增加,還越來越快,最多達到了接近四萬億米元,這可外匯儲備呀。
有了錢,國家才能在全世界購買各種需要的商品和技術,或者進行大規模投資,以前是摳摳搜搜,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那時不一樣了,兜里有了錢,想買啥就買啥,當然,先進的技術買不到,因為人家不賣你。
所以說,從加入世貿組織那年開始,華國才算開始真正的復興道路。
那么問題來了,加入世貿組織就真的能讓國家有錢嗎?其實不然,看看隔壁的阿三國,他們人口一樣眾多,人力成本更低,可為什么沒有像華國那樣變得強大呢?
原因除了民族自律性外,還有就是缺乏大量的高質量產業工人,那么華國高質量的產業工人從哪里來的?簡單,就是因為國家高校擴招培養出來的。
沒錯,國家之所以在九九年放開高等教育,目的就是為加入世貿組織后,給全社會培養高素質的產業人員,即便那時很多大學生的素質比不了八九十年代的學長,可也不算太低,這些學生源源不斷的涌入社會,在提高了整個國民素質的同時,也為國家的經濟發展貢獻了力量。
他們當中絕大多數成不了專家和教授,也成不了千萬富翁,但他們化為一顆顆螺絲釘,在自己的崗位上奉獻了應有的力量。
其實整個社會就是由這些螺絲釘構成,無數人構成了國家這個集體,推動著這個龐大的國家前行,三十年后,華國終于成為了僅次于米國的超級大國,同時開始向超級強國進發,這就是千千萬萬個“螺絲釘”創造出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