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的這些材料其實是張新迎在分析國家產業和企業布局時客觀記下的文字,但林云通過這些文字了解到了工業化這條路發展之艱辛,為了實現工業現代化,國家和人民都付出了巨大代價,通過近半個世紀的積累,才有了一個扎實的基礎,才為改革開放后四十年就騰飛起來創造了條件。
當然,有得有失,即便在改革開放后,國家漸漸有了錢,外匯儲備與日俱增,即便如此,一些未來十分重要的產業也沒有真正發展起來,比如芯片產業,在八十年代初期也不算很弱,但這個產業更加的費錢,可以說前期沒有巨量的資本投入是不可能成功,這種資金量絕對不是華國能夠承擔的起。
南棒國也是集中國家之力才幫助三星集團實現突破,并且這也是米國為了制約島國走的一步棋,同時在九十年代初,米國聯合西方發達國家制定條約,禁止向華國輸入半導體芯片產業。
沒錢和國外的打壓,再加上沒有意識到芯片的重要性,讓華國把精力放在了其他產業,于是芯片產業就此衰落,待華國認識到芯片產業重要性時,這個產業已經更新換代很多次,想追都難了。
還有大飛機制造以及尖端制造業,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獲得突破,特別是大飛機制造項目,在西方跨國公司的陰謀詭計下半路下馬。
看著這些材料,林云很不好受,不僅僅是可惜,更多的還是辛酸,國家的發展太不容易了,在一片廢墟中建國,剛剛有些起色又被世界兩大超級大國同時封鎖,完全是地獄級開局。
這種局面,恐怕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會絕望,不亡國都是幸運,更不必說發展了。
可就在這地獄開局中,兩代人用盡一切能想到的辦法挺了過來,不僅挺了過來,還在絕境中實現了突破,為日后的騰飛打下基礎。
這是奇跡嗎?或許吧,可對華國人來說不是奇跡,即便是奇跡,也是全國人民用無比堅定的意志締造的奇跡,這樣的奇跡,整個世界怕也只有華國人能夠創造,其他國家根本不可能。
林云很有感觸,華夏民族的意志實在是太可怕,尤其是在逆境下迸發出來的意志,更是讓整個民族在無數次危機中挺了過來,只要給我們足夠的時間,我們就會給世界一個奇跡。
此時林云腦海中閃過一道光,“對了,這篇演講稿就從華國企業家應具有的品質說起,相信這個內容一定會十分新穎,也能讓其他國家的企業家們真正認識到我們這個民族。”
“好,就這么定了!”
國內很多企業家對國外的企業家了如指掌,蓋茨和喬布斯就不用說了,都快成為某些人的精神領袖,所有人都贊揚他們勇氣和聰慧,同時也想復制他們的成功。
不過華國的企業家當然也需要勇氣和聰慧,但與之不同的是,華國企業家們還要有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來源于民族自身的特質,還有就是要深知這個時代的大勢,明白企業的使命,這些內在稟賦是大部分外國企業所不曾擁有的,他們眼中其實都是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