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十年代初,直接能買到房子,這簡直是破天荒的事情,以前從來沒有人聽說過這種事情。
林學東和孫秀芳夫婦半信半疑,于是親自去看,結果還真是,一處區域已經動遷了,工地上正蓋著樓,說是要蓋一片新小區,叫做天成小區,價格是六百一十塊錢一平方米。
六百一十塊錢一平方米,這個價格相當不便宜,要知道沈城的平均工資還不到三百元,兩個月工資買一平方米,這價格真是很少有人能承受的起。
不過呢,買的人還是有一些,基本上都是做生意的個體戶,六百一十塊錢嘛,十平方米是六千,五十多平方米是三萬塊錢,這個價格雖然貴,可對一些個體戶來說勉強還是能夠承受。
至于說工人和在職職工,他們從沒有想過買這樣的房子,一是沒有那么多錢,另外就是很多企業都有福利房政策,雖然需要等待,可起碼是分配的房子,不花錢,就需要交點房費,一年也就三百多塊錢,也不貴。
林學東夫婦一眼就相中天成小區了,立刻決定買一套最大戶型的房子,七十八平方米,總價四萬七千多塊錢,這筆錢在旁人來看絕對是天價,想都不要想,可在林家眼里,還真是不貴,十套房都買得起。
交了五千塊錢的定金,預計明年四月份初能夠交工,到時候再裝修一下,做點衣柜,四月末就能入住,五月一日兩人的婚禮也不耽擱。
這個天成小區應該是沈城最早的商業住宅,其實面積也不大,只有四棟樓,畢竟買的人不多,也沒有太多的土地,所謂的物業管理等配套什么更是沒有,在林云眼里毫無競爭力,可購買的人不少,宋春濤,杜滿囤和徐慧三人也在這個小區訂了房,只要房子蓋好,三人也就有家了。
在九十年代初期,國民的住房需求是非常高的,大多數人都住在老舊小區里,這其中多數都是工廠的集體住宅。
大一點的工廠住宅是樓房,不過面積很小,一般只有三十多平米,家里面住著老中青三代人,一戶家庭七八個人很正常。
能住樓房的企業都是大企業,一般的企業住宅只是平房,還是自建。
就像林家現在住的房子,最初只有一塊地,林云爺爺年輕時蓋起了第一棟房,后來逐漸修建,等林云的父親長大結婚時在旁邊再建一棟房,算是分開居住。
后來國家實行福利房制度,效益好的企業自建住宅樓,然后分給職工居住,林云的爺爺是化工廠的副廠長,屬于領導階層,第一批分到的福利房,處級干部標準是三居室,一共四十六平方米,面積似乎不大,但這四十六平方米絕對一點不差,沒有所謂的公攤面積,比得上以后六十多平方米的商品房。
但能分到福利房的人注定不多,那些普通的工人只能排隊等候,很多人一等就是好幾年,又或者永遠等不到,因為輪到他們的時候,企業效益差,已經不可能再建房了。
大環境是企業效益差,國企也要改革,所以進入九十年代,福利房政策的落實已經不多了,也就那些效益好的企業才能承擔的起這種政策,剩下的企業連存活都難,更不用說分房,于是國家也開始逐漸放開商品房政策,號召有條件的人成立房地產企業,于是國內最早的一批地產商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