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后向前看,這一次,華國計算機行業站在了一個十字路口,是自主研發的艱難道路還是賺錢為主的快捷道路,究竟要怎么走?
很快,聯想公司做出了選擇,那就是以收益為目的,劉傳志取得了勝利。
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來看,這個選擇是沒錯的,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因為這條路會在短時間內就獲取豐厚的利益,并且前途坦蕩,幾乎不會有任何困難,但華國也因此失去了一次在核心技術迎頭趕上的機會,即便這個機會成功的可能還是微乎其微。
當然,即便林云站在二十多年后的那個時間點來回望現在,他也不可能埋怨做出選擇的那些人,畢竟在現有條件下,國家無論在任何方面都幾乎沒有自主研發芯片的能力。
要錢沒有,技術上倒是有一些,可都是七十年代的老技術,要落后西方發達國家至少二十年,再者,西方發達國家即將聯合起來簽署禁止芯片技術擴散的條約,這個條約主要針對的就是華國,從此與芯片相關核心技術將禁止進入華國。
所以,此時華國完全沒有自主研發芯片的條件,無論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
即便上級領導同意了李光楠的那條路,但結果大概率還是失敗,因為太難了。
可是,難就不去做了嗎?國家剛剛成立時難不難?那時整個國家就是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但即便如此,不還是戰勝了世界上最先進的米國嗎?
還有,李光楠再被踢出聯想公司后,依舊執著的尋找著自主研發的可能性,因為他清楚的知道這條路對國家來說是個希望,只要能走下去,希望就可能會實現。
其實可以做個比較,在九二年,聯想公司也制造程控交換機,而在同一年,一位叫做任正飛的人成立了一家名為國威的公司,同樣是制造程控交換機,聯想的程控交換機生意完全碾壓國威公司,而二十多年后,聯想還是那個搬運工公司,但任正飛的國威公司早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公司了。
兩家公司的不同是時代的原因嗎?未必,或許根本還在于領頭人。
真正的企業家和純粹的商人不同,前者要有更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要肩負起時代賦予自己的責任,而后者則是一切以利益為先,為了利益會不擇手段,甚至是圖財害命也在所不惜。
劉傳志是什么人呢?或許商人更適合他吧。
林云不會去評價對方,人家是前輩,是國內知名的企業家,自己只不過是個后起之秀,剛剛有了點名氣,但也只是在企業家這個圈子里,外人誰認識他?
當然,史玉珠等人通過這頓飯,認識到了林云這個人的非凡之處,他對很多事物都有著獨到的,看法,沒有人再小瞧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