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落座聊了起來,其實建廠這件事很容易,林云提出自己的設想,講講了金龍公司的未來發展,然后說出要求,金龍公司要在首都建一家至少年產兩億袋的工廠,預計用地五萬平方米,投資估算大概在兩千多萬元左右。
兩千萬華元的投資在九十年代初期絕對是大項目,這里面沒有水分,全是真金白銀,即便是在首都也并不常見。
果然,杜先鋒聽了很高興,“兩千萬的投資,好家伙,你們金龍公司很有錢嘛!其實我們開發區可以幫忙聯系銀行提供貸款。
當然,這需要抵押物,比如你們先買土地,然后用土地進行抵押,五萬平方米的建設用地………嗯,差不多要三百多萬元吧,然后還可以用設備這些固定資產抵押,這樣算下來,你們真金白銀的投入一千萬就能達到兩千萬的投資。”
杜先鋒替對方算起賬來。
“杜主任多慮了!”林芳怡接過話道:“金龍公司現在的財務狀況非常好,一年營收近三億元,純利有三千多萬,賬面流動資金超過五百萬,兩千萬的投資還真不算多,而且我們銀行貸款也不多,只有八百萬左右,如果不是讓銀行賺點利息,我們早就把錢還完了,所以銀行貸款根本不需要。”
林芳怡說得是實話,金龍公司的財務狀況非常好,負債只有銀行貸款,原材料費用全部是三天內解清,經銷商的貨款也很少拖欠,這得益于林云制訂的經銷商預付款制度,這個制度讓金龍公司擁有充沛的現金流。
金龍公司的財務狀況之所以這么好,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林云這個董事長自掏腰包往里搭錢,早期大量資金投入讓企業很短時間內就度過的成長期,當產品占領大部分市場后,每年的利潤可以讓金龍公司保持一定的對外投資能力。
當然,即便金龍公司經營狀況非常好,可只能說一定的投資能力,畢竟才成立一年時間,市場規模也不大,建設一個分公司還能做到,但在一年內建設第二家就很困難,到時候免不了還得向銀行貸款,或者林云再次搭錢。
投資建廠的事情很快就達成初步協議,開發區對這個項目很重視,項目投產后每年可以貢獻約八百萬的稅收,要知道首都每年的財政收入才三十多個億,八百萬也不少了,當然,開發區有財稅扶持政策,五年內減免三分之一的稅收。
接著來開發區和金龍公司兩家分別行動,前者準備土地,后者則是準備資金以及尋找建設方,這倒也不難,就是需要時間。
“建設方我負責聯系,張建國那邊應該有靠譜的人,姐,你負責資金問題,如果廠子里沒有足夠的錢,我這里可以拿出個千八百萬。”
林云給大家布置工作,又提到了資金,林芳怡笑著擺了擺手道:“資金方面暫時就用不著你出手了,雖然你很有錢,不過金龍公司在資金方面也很充足,而且這兩千萬投資并非是一次性投入,前期只要五六百萬就夠。”
說實話,林云還是想自掏腰包,兜里有兩千萬米元,腰桿子足夠硬,倒不是因為林云有錢沒處花,主要是速度要快,現在是九二年年底,林云打算要在九三年開設至少三家分公司,把產能提升到年產八億袋,這可不是小打小鬧,投入資金至少得六千萬元以上,真金白銀的投入。
當然,林芳怡和宋春濤等人也知道公司存在巨大的資金壓力,林云做為董事長自然也得想辦法,不過董事長兜里是自己的錢,總不能全拿出來投入到企業里吧,換位思考,如果宋春濤兜里有這么多錢,會拿出來投入到公司的建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