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君王不聽,執意犯錯,危害百姓,那自當是以百姓為重,尹尹霍光在前,爾等還不知如何做嗎”
“自是廢掉昏君,再立賢君。”
“君王賢明,儒者遵之。君王殘暴,儒者反之。以百姓為重,急百姓所需,這才是真正的儒道。”
“爾等們心自問,能做到否”
儒道的路,在他們選擇皇權至上,以君與社稷為重,以百姓為輕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走錯了。
這也是為何春秋戰國時期,儒道能有數尊圣人并存于世,而現在,卻說百年不見一圣人出。失去了儒道的真諦,如何能誕生出圣人
“王上教訓的是,是我等眼界的眼界窄了。”
六人被姜塵說的啞口無言,只是一直認錯。至于姜塵的話,他們是否聽了進去,那就不好說了。
都是大儒,對天地、對世間的道理有著自己的認知,哪怕姜塵說的是對的,他們也不會被姜塵三言兩語間就說的改變自己的想法。
幾十年樹立的三觀,豈是三言兩語間能夠打碎的。
“知道自己錯了,就趕快行動起來,我給你們三天時間,把各大世家,乃至滿朝文武的所作所為,全都給我寫下來。”
說了半天,姜塵也累了,揮了揮手就讓他們離開。
“遵旨”
六人行了一禮,就退下了。
他們或許沒有被姜塵說服,但肯定會按照他的命令去做。因為他們都是聰明人,知道胳膊擰不過大腿的道理。
姜塵的力量,豈是他們可以抗衡的連上古氏族都是說滅就滅,區區世家,自然彈指可滅。
讓他們去收集罪證,是給他們一個機會,難道他們不去做,姜塵就收集不到罪證了嗎大勢不可改,他們也只能順勢而為了。
不僅要收集別家的罪證,也要收集自家的罪證。死幾個族人,總比死全族要好。
“還是不服啊”
六人隱藏的雖然好,可他們眼底的不服,還是被姜塵看在了眼里。
他們認為自己并非被姜塵的道理折服,而是屈服于姜塵的力量之下,自然心中不服。
“身居高位者,又有幾人不該死便是我,也該死啊”
姜塵很有自覺,他從未覺得自己是個好人,按照他自己的理論,他也該死。所以,要是有人來殺他,他不會辯解什么,當然,不辯解不意味著不反抗。
假如真有人要殺他,那該還手還是要還的。只是真要被人殺了,那也沒什么好抱怨的。
“天命玄鳥旗”
收回思緒,姜塵將目光看向了插在東觀中央的天命玄鳥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