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臺上,趙培儒和謝東樹院士兩人,配合的非常默契。
打開結腸側腹膜,電凝止血,游離結腸空腸,結扎結腸血管,清除淋巴脂肪組織
廖慶儀院士,目光一直緊緊的盯著手術臺上的操作。
當時間進行到16分鐘時,就仿佛是提前排練過的一樣,他快走幾步走上手術臺,謝東樹院士則順勢將手中的控制臂,交到他手中。
換了助手后,趙培儒在腹壁側做三厘米切口,用無菌塑料袋,保護好切口,這一步是為了防止待會癌變組織被牽拉出來時,沾染到切口。
切除相應腸管后,趙培儒開始鉗夾腫瘤。
當金屬鉗夾,觸碰到不規則腫瘤的那一刻。
所有人的呼吸,在這一刻全都凝滯。
終于,如根須般盤根錯節的腫瘤,被趙培儒和廖慶儀院士,輕輕的拉扯到體外。
“嘶”
當眾人看到那奇形怪狀的,猙獰的腫瘤,顯露出來時,都是頭皮發麻
“這種奇形怪狀的腫瘤形狀,真是外科醫生的大敵啊。”
“是啊,即便是在開刀開腹外科手術中,這種腫瘤也是高難度操作了,這腹腔鏡手術能取出來,簡直是奇跡了”眾人都感慨萬分。
廖慶儀院士等人,看到腫瘤被順利取出來時,也都在心中松了口氣。
模擬是模擬。這現實實際中成功,才是真的成功。
腫瘤取出后,廖慶儀院士順勢下了手術臺,換秦明輝院士繼續完成吻合工作。
重新吻合腸管后,從切口處,重新將腸管納入病人腹腔。
一切步驟,如模擬手術中那樣。只是,趙培儒的助手,從電腦系統,變成了三位老院士。
“建立低壓氣腹,10毫米汞柱。”趙培儒道。
秦明輝立即操作,讓趙培儒可以在低壓氣腹中,使用腹腔鏡在腔內縫合系膜。
上面觀摩的眾人,第二次聽到了這“低壓氣腹”,終于引起了重視。
“你們發現沒,趙院長的所有操作,都是在低壓氣腹中完成。”
“應該就是這低壓氣腹,才讓這臺手術變得安全了。”
眾人終于都明白過來“病人是高齡患者,身體內器官、組織都衰竭老化的很厲害,如果用常規的氣腹,雖說是方便了我們術者的操作,但對這種體弱不耐的病人,卻是一種高壓緊繃的危險狀態。”
“我們之前的危險性評估判斷,都是基于常規高壓氣腹的,所得出的評估結果,自然都是手術危險性高。”
眾人都明白這臺手術的關鍵,就在于低壓氣腹了。
但,他們即便明白了,能學會么
恐怕很難。
這種低壓氣腹,對術者的素質要求是極高的,需要有很豐富的開刀開腹經驗,對腹部解剖學理解極為深刻,操刀水平技術也要高。這兩個條件,少一個都不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