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他們組的使命,預期也不高,去了意國不要丟人即可。可現在,隨著趙院士的加入,他們組里院士數量的增多,也讓眾人心思活泛了起來。
趙培儒進入了領導辦公室。
三名院士聚在一起。
“趙院士,你真有什么新的想法嗎”
王院士直接道”我們現有的幾種想法,我之前可都已經發到你手機上了。“
這話的意思是,如果是重復的思路、想法,趙培儒就可以不用說了。
趙培儒不疾不徐,臉上帶著澹澹的笑容。
對兩院士笑道“好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我覺得,應該滿足這幾個前提。”
“一是能達到食物儲存的目的,有較好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可以向小腸階梯排空。二是要保持十二指腸食物連續通過性,三是要防止食管炎,四是要維持好的營養和生活質量,五是手術并發癥少,病死率低“
趙培儒一口氣,說了一大堆的前提條件。
越說,兩名院士臉色,越是有些細微的變化
他們團隊的那幾項技術,都是各有各的缺點,要是按照趙培儒院士的這些標準來看,全是些不可個的技術。
不過,越是聽到最后面,他們反而松了口氣。
因為他們發現,趙培儒似乎是在說一個“完美”的標準條件。
要是真按照趙培儒所說的這一套標準算下來,即便是最優秀的西方幾國,以及東洋島國那些國家的技術,也同樣不合格。
只是滿足的條件多與少罷了。
等趙培儒全部說完,王院士也不免笑道”趙院士,要真按照你所說的這些前提條件,那現在全世界的現行技術中,就沒有一種,能達到你的要求。“
趙培儒理所當然的點點頭“你說得對,沒有一種技術能達到我的要求。”
他笑著拿出一份資料來。
“兩位,這些條件,可不是我提出來的,而是網絡上的一份調查問卷。”
兩院士接過這些資料。
趙培儒一邊解釋道“這些都是病人的術后隨訪,調查出來的問卷。
“我歸納總結了一下能滿足這些條件百分之三十的,能稱得上是勉強能在手術臺上使用的技術。能滿足百分之六十的,能稱得上是不錯的技術。能滿足百分之八十的,才能稱之為優秀的技術。”
王院士和柯院士,心里暗地比對了一下自己交流團的那幾樣,打算帶到國際舞臺去的技術
兩項技術,其中只有一項能達到百分之四十五左右。另外一項,更是只能達到百分之三十八。
兩人心里,不由得汗顏。
而再稍稍對比一下國外幾個西方國家的技術。差不多能達到百分之六十左右。
他們的技術,確實是全方位的落后。
趙培儒又拿出了柯院士發給他的那份資料。
點評了起來。
“團隊準備的兩項技術中,食管空腸端側吻合術,消化道排空過快,營養狀況較差,食物未經過十二指腸未能與膽汁、胰液、胰酶混合,食物的消化受到影響,營養更差。“
“這種術式,不應該作為常規治療術式。但因其具有操作簡單,手術時間極其短的優勢,所以只適合體質差,無法耐受手術的極端患者。”
兩院士悄悄擦了擦額頭的汗珠。
趙培儒的這段點評,太到位了。
如果不是趙培儒最后說了一點這種術式僅有的優勢,兩人都要無地自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