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趙培儒的方案,一次次的對人工胰腺,進行射頻消融處理。
趙培儒在旁邊,則做著指導工作。
這個過程,即是讓幾人驗證他的方案,讓幾人心里有底。
同時,也是鍛煉幾人的射頻消融技術,培養幾人的操作手感。
而趙培儒也在觀察,看誰在這種技術上天賦最高,學的最快,誰才能有資格,擔當他接下來實例手術的助手。
經過二十次的模擬。
幾人對這套技術,已經比較熟練。
有趙培儒這位擁有著上萬臺經驗的熟手來指導,他們的學習進度飛快。
同時,趙培儒也會根據腦海中,那“實際胰腺腫瘤的手感反饋“,來調整人造胰腺,讓模擬手術,更加逼近真實。
模擬完后,幾人對這套方案,再無異議
這些模擬手術,足以說明趙培儒那套方案中的許多技術是可行的了。
“明天正式手術。”
趙培儒道“我還需要一位助手。”
這話一說,三人都齊刷刷的看向趙培儒。
眼睛里,都含著渴望。
趙培儒“單鴻琪教授吧。”
三人中,單鴻琪在剛才的表現最好,對這種技術掌握的最快,并且剛才向趙培儒提的好幾個問題,也都提到點子上了,明顯對這套技術的理解比其他兩人要深。
其余兩人,心里閃過一抹失望。
不過單鴻琪剛才的優秀,他們也是看在眼里的。
趙培儒看向剩下的兩人“這第一次實例手術,你倆雖然上不了手術臺。但我要你們根據病人情況,每人制定一份詳細的穿刺點位選擇、射頻消融點位選擇和每個點的消融持續時間。”
“到時,你們的方案,我會進行針對性的修改。”
這話一說,郝西華和陶溫兵兩人的眼眸中,重新煥發出光彩來
這臺手術,術前的制定,比術中重要得多
雖說上不了手術臺,但能在制定階段得到指點,同樣是十分珍貴的機會了。
不比上一次手術臺弱。
接下來,郝西華、單鴻琪、陶溫兵三人,都去病房巡視了一遍,查看了病人的情況,又把病人入院以來的資料,包括之前病人所有的住院病史檔案,全都翻找出來。
根據病人的種種情況,來制定射頻消融方案。
最終,三份方案出爐。
這三份方案,大同小異。有趙培儒的那份大方案的珠玉在前,三人在大方向上,都沒出錯。
只是在射頻消融的持續時間,穿刺點位等細節上,有所差別。
趙培儒翻看了一下三人的方案,露出一抹笑容。
“果然,還是單鴻琪教授的方案最好。”
“和我心里的方案最是接近,只需要稍加修改即可。”
趙培儒拿起紅筆,就像是批改作業一樣,在單鴻琪教授的方案上面勾畫了幾個圈。
隨后,又在其他兩人的方案上,批批改改,把兩份方案都快寫滿紅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