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繼位了,仁宗啊……”
書院里,李希燭看著于靈前登基的太子朱高熾,心里沒有任何意外的情緒。
因為他已經對永樂帝表明了自己的意志。
他管大明,那么永樂帝就會選一個治世之君。
如果他不管大明的話,那么大明為了對抗來自四海的敵人,就需要一位能征善戰的皇帝。
除此之外,李希燭的老家也是大明朝。
只是,他的老家那里的大明朝早就已經發展到了第十幾位皇帝的時期了。
也正因為如此,李希燭知道永樂帝選繼承人的這段歷史。
即便沒有他干預,永樂帝最終還是選擇了太子和太孫父子。
太子繼位,史稱仁宗。
仁宗在位不久便病死了,于是就由朱瞻基繼位,史稱宣宗。
這父子倆就是后來在史書上記載著開創了仁宣之治的正主。
只是,在他老家那里的史書上還記載著,仁宗繼位后,漢王叛亂謀反,興數十萬大軍要進京勤王。
結果自然是失敗了,仁宗僅僅只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輕而易舉的就瓦解了漢王的根基。
不久后仁宗就病死了,朱瞻基靈前繼位,然后順著自家胖爹給鋪的路走下去,收拾了自家叔叔就跟看天時收果子一般的簡單。
“這個世界的歷史發展雖然也是大明,但如果漢王不傻,恐怕根本不會做謀反叛亂這種自掘墳墓的時間,除非有外人支持他……”
李希燭摸了摸下巴,喃喃道。
這是一個個人武力就能夠決定百萬大軍級戰爭勝負的世界。
而他作為人間第一人,自然也能夠輕易的玩弄人間的規則。
有他在,大明亂不了,漢王也不可能以起兵謀反的手段來篡位。
而且,姚廣孝恐怕也不會任由漢王作亂。
隨后,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李希燭的預料。
漢王沒有起兵謀反,而是以親王的姿態繼續定居京都。
于是,朝堂上就有大臣參了漢王一本,說他一直不去云南就藩,定然是有了謀反的心思。
漢王大怒,借著仁宗一直以來都維持的仁義形象大放厥詞,說自己留在京都是要幫兄長管理軍隊,這是先帝還在世的時候定下來的。
然后漢王又在私下里找仁宗談話,說什么自己不想去云南那種苦寒之地,生怕一輩子都見不到哥哥和弟弟了,還把永樂帝搬了出來,說先帝生前最大的遺愿就是要讓他們兄弟三個和和睦睦,兄弟齊心。
好家伙,這根本不像漢王能夠說出來的話。
在外,他占了兄弟情義。
在內,他還占了對先帝的孝義。
要說漢王的府里沒有一些軍師幫他出謀劃策的話,根本沒人信。
而后又過了一段時間,漢王開始越發的低調起來。
任誰看了都會疑惑這孫子是不是轉性了?
不過很多人都明白,漢王這種人怎么可能會轉性。
凡有血性,必起爭心。
要讓漢王老老實實當一個王爺的話,他當然不可能滿足。
畢竟,他跟著永樂帝南征北戰了一輩子,永樂帝可是一直都通過暗示和畫大餅來誘導他發力的。
這也使得漢王一輩子的目標就是朝堂上的那座皇位。
而現在,漢王的低調只是還沒有找到時機,他可能在藏拙,就像當年的燕王朱棣一樣……
……
永樂帝駕崩后不久,雞鳴寺里便有通天的光柱聳立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