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蓁用布塊濕了水擰干把床擦了一遍,在等水分蒸發的時候,她在院子里挑了一個地方來種從村里帶過來的番薯。
在大坡村家里后院種下的番薯,這個時間點進入了盛葉期,地下的番薯根塊已經開始膨大了。
如果是尋常的番薯,林蓁就直接留給陳教授他們打理,到時讓他們直接收了番薯就是。但這其中有一半她種的是紫薯,從空間小型基因庫里拿出來的紫薯經過在當地的幾次迭代,個頭已經明顯變小了,但是跟本土的番薯差距還是有些大。
要糊弄程奶奶這些不懂生物的容易,只說是托人弄的新品種就行,但在陳教授那樣的行家面前可瞞不過。為了避免麻煩,林蓁就以自己在作試驗要觀察后續的數據為由,全部都挖走到市里再重新種下。
半途移栽,長勢和產量肯定會受影響。陳教授不知道內情,只以為林蓁種的是尋常的番薯,只是為了學以致用才從頭跟到尾,況且這樣恰好也可以觀察移栽受影響的數據,算是另一種經驗。反正林蓁用于實驗的番薯也沒種多少數量,就算減產損失也不大,因此完全沒有多說什么。
栽完番薯已經到了半下午,眼看天氣熱,她在院子忙出一身汗,而秦崝他們就算廳里開了風扇這走來走去的也出汗了,大熱天的容易口干舌燥,得弄點消暑清熱的吃吃。
林蓁翻了一下,翻出了從村里帶出來的大冬瓜,想了想,就切了四分之一出來,準備熬一鍋冬瓜茶。
熬冬瓜茶不用去皮,籽也可以保留著,只把外表清洗干凈,然后切成細細的小丁。
按三比一的份量配紅糖,林蓁切的這塊冬瓜約摸六斤重,她配了兩斤的紅糖——海城的臨海縣和南極縣都有種植甘蔗的農場,兩縣之間是一個糖廠,因此只要有票糖不難買到,而且價格比在省城買便宜了近三分之一,林蓁用得可大方了。
把紅糖撒進冬瓜丁里,拌勻。熬制之前需要腌兩個小時左右,拌好后林蓁就放在一旁靜置,等煮好晚飯后才生火開始煮。
腌了兩個小時之后冬瓜的水分被逼出了一部分,不用加水可以直接煮,先是大火燒開,然后轉小火慢熬,不時用勺子攪拌一下以免粘底,一起熬至冬瓜丁變得透明就可以了。
關火后把熬好的冬瓜丁連汁液一起倒進紗布里過濾,用手擠壓,把冬瓜丁里的汁液都擠出來,就是濃縮的冬瓜茶了。
手工擠壓水分是擠不干凈的,冬瓜丁里其實還含有部分汁液和糖分,可以放回鍋里,加水重新煮開。
第一次煮出來的濃縮冬瓜茶非常甜,喝時是需要加水稀釋的,第二次煮出來的就可以直接喝了。
不過眼下天氣這么熱,常溫的冬瓜茶口感一般,冰過的才更好喝,差不多熬好時林蓁讓秦崝去買了一大塊冰回來,敲碎了放桶里,把冬瓜茶裝進瓶里密封之后就埋進冰箱鎮著,過一個小時再挖出來喝。
冰冰涼涼的又帶有冬瓜加紅糖熬制出來的那股特有的味道,醇厚之中透著清爽,林蓁特別喜歡。
濃縮冬瓜茶一共裝了三瓶,自家留一瓶,第二天林蓁和秦崝去糕點廠和機械廠時作為“土特產”帶了去給謝廠長和何廠長。
結果謝廠長一喝還可惜上了:“可惜我們沒有開飲料的生產線,不然這個冬瓜茶倒是可以做一做……”
何廠長不是做飲食的,對于配方什么的不敏|感,直接就大大咧咧地開口問起了秦崝這冬瓜茶是怎么熬的,正好秦崝沒參與,就說要回家問林蓁先搪塞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