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李泌拜見了白孝德,不過并沒有說明魏龍國的事情,因為就在當天晚上,邊令誠攜于闐鎮副鎮守使高仙芝到了!
邊令誠得知襲擊他的馬賊就在胡弩鎮以南時,當即不顧冬季來臨,從拔煥城(后世阿克蘇)騎馬來到了于闐鎮,并下令高仙芝跟著他一起去胡弩鎮。
高仙芝無奈,此時的他只是于闐鎮的副鎮守使,遠沒有后世先后擔任四鎮都知兵馬使、節度使那樣威風,對于邊令誠這位監軍大使只能言聽計從,不過為了加強胡弩鎮的清剿力量,他特地從自己管轄的兩個守捉城帶來了一百騎兵。
得知新任胡弩鎮騎兵伙伙長孫秀榮派出的“偵騎”探知馬賊團伙就在喀喇昆侖山某處時,在高仙芝的嚴令下,孫秀榮帶著騎兵伙、強弩伙出發了。
此時的孫秀榮無法向高仙芝說明魏龍國的事情,只得走一步看一步。
而高仙芝帶著一百騎來到胡弩鎮已經是對邊令誠有所交待了,至于讓他親自帶著騎兵去清剿行蹤不定的馬賊,就不是他想做的了,后世他先后擊敗達奚部落、小勃律國而聞名于世,那是接到了朝廷的旨意,既不得不從,又能立功,自然要身先士卒,但清剿一伙只有幾十人的馬賊,他認為胡弩鎮的力量已經足夠了,因為這里的軍卒都是從于闐鎮抽調的精銳,不可能連馬賊都打不過。
這樣的功勞自然要讓給小輩,這也是他的為將之道。
他自然不會想到孫秀榮要面臨的是吐蕃國正規軍幾百騎!
當然了,拉魯多吉可能會選擇五百騎全部出擊,但在魏龍國剛剛拿下的情形下,按照孫秀榮的估計,他至少要在國內留下兩百騎進行彈壓,故此,他能夠出動追擊聶敘丹樨的最大兵力不過三百騎。
在邊令誠的嚴令下,騎兵伙三十七人(包括伙長孫秀榮),強弩伙五十一人(包括伙長呼延云),騎兵都是一人兩騎,強弩伙一人一騎,都是全幅披掛完畢,越過雪山之后很快就抵達了阿克賽欽盆地。
似乎是為了觀察孫秀榮的帶兵能力,李泌、李思慕主仆也跟上了,對于李泌的來歷作為內廷宦官的邊令誠如何不知,不過他一向與忠王不和,而是忠于此時最為得寵的壽王李瑁(李隆基最寵愛的妃子武惠妃之子),樂得李泌去送死,屆時若是忠王怪罪下來便將罪責推到高仙芝、白孝德等人頭上就是。
至于從他手下僥幸逃過的孫秀榮,還沒有資格有名字上達天聽。
而高仙芝年近四十,還只是四鎮之一的副使,對于邊令誠這位時常能夠直接將奏折送往長安皇宮的大宦官還是非常敬畏的,也渴望能通過邊令誠盡快升到鎮守使的高位。
當然了,高仙芝一生最大的貴人是夫蒙靈察,就在這一兩年,現任節度使蓋嘉運將會調回河西,接替他的正是夫蒙靈察,在夫蒙靈察的手下他才從副使轉成正使,而當邊令誠責令高仙芝親自到胡弩鎮壓陣時,也許諾如果抓獲象雄馬賊,會向皇帝舉薦他擔任于闐鎮的正使。
實際上此時的大唐對于邊境之地的官位是貴精不貴多,于闐鎮的正使自從程千里去職后一直空懸,直到夫蒙靈察上位才提升高仙芝擔任正使。
當然了,高仙芝此時心里抱著僥幸。
“萬一邊令誠的話是真的呢,區區馬賊,以胡弩鎮邊軍的精銳,不可能遭遇大敗,也就是說最壞的情形是不勝不敗,若是僥幸得勝,拿下肆虐蔥嶺、阿克賽欽多年的象雄馬賊也算是小功一件”
于是,就在孫秀榮等冒著風雪在向沙沙爾山口邁進時,高仙芝忙不迭地與白孝德一起陪邊令誠喝酒。
孫秀榮一行加起來正好是九十人,隨行的還有監軍法曹一名,呼延云的仆兵一人。
“這九十人,能敵得過拉魯多吉的幾百騎?”
一開始,孫秀榮心里還是有些打鼓的,雖然他再世為人,不過終究是沒有見過吐蕃兵的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