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的突厥人雖然號稱鍛奴出身,能夠冶煉鋼鐵,不過其技藝、紀律與漢人相比差得太遠,就連粟特人比不上,人家粟特人至少在漢代受過漢人的教導,幾百年后早就有了長足的進步,而突厥人還是原地踏步。
對于像清夷軍這樣的唐軍編制,孫秀榮十分清楚。
唐軍號稱都能騎馬,但真正能在馬上作戰的也只有少數,眼下,烏承玼兄弟為了拿下整個山北榷場,以及應付可能出現的奚人部族騎兵,將清夷軍所有的騎兵全部帶出來了,如此一來,留在媯州城等地的就只有步軍了。
對付步軍,眼下的碎葉軍有的是辦法。
六千人,留下一半在文德縣城附近對付烏承恩,剩下的全部用來對付烏承玼的騎兵!
他親自帶著一千騎在前面擋路,在最后面,卻是白孝德帶領一千精銳騎兵!
白孝德那里自然不會在清夷軍全部進入從廣邊軍過來的驛道以南區域后,用土石將靠近洋河的驛道擋上,白孝德也不是這樣的人。
為了盡快殲滅清夷軍騎兵,這一次,白孝德的千騎所有的戰馬都裹上了半身棉甲,加上騎兵也在棉甲外面罩了一件皮甲,為的就是盡快將這股騎兵殲滅。
在通往廣邊軍的驛道與洋河北岸驛道之間的地方十分開闊,想要利用障礙物進行阻截也做不到,只能硬碰硬通過騎戰拿下敵人!
而在白孝德的后面,則是孫孝恪的五百騎牙兵都,他們已經在一個沖鋒下拿下了與商行護衛一起看管著繳獲的清夷軍,那里的清夷軍并不多,只有兩三百騎,在孫孝恪強弩、短弩、虎槍、騎刀的輪番打擊下很快潰不成軍,那些護衛見此情形,便再一次反水,最后向西逃到懷安縣的清夷軍并不多。
在與敵人廝殺時,碎葉軍嘴里大聲呼喊著突厥語,讓清夷軍摸不著頭腦(孫秀榮在碎葉軍里強行學習漢化的舉動已經傳到大唐許久了),乍一看,還真以為是突厥人或回鶻人殺到了。
今年二十九歲的白孝德依舊是雙鐵槍的裝扮,在整個碎葉軍中,隨著孫秀榮武力的逐漸增加,便流傳著一孫二白三馬的說法,自然是認為單純以武力論,以孫秀榮為第一,白孝德第二,馬璘第三。
在原本的歷史上,在與安祿山叛軍作戰的諸將中,有單挑記錄的就是白孝德,他殺的就是已經在西域被孫秀榮殺死的劉龍仙,而在千軍萬馬面前,己方岌岌可危、千鈞一發的形勢下能夠挺身而出,力挽狂瀾者,則非馬璘莫屬。
當然了,說起單挑,唐軍將領里厲害的人物多的是,但有史記載的也就是白孝德和王難得二位,這也側面說明了白孝德的勇猛。
當饒樂軍、室韋軍、敕勒軍紛紛成立后,以前的碎葉軍老兵已經大部分分散到上述各軍擔任中低級軍官了,但依舊留下來千人左右,這些人自從開元末年跟著孫秀榮起兵,迄今已經超過五年,經歷的戰事無數。
五年的時間,多場大戰,能夠活下來的無疑都是精銳中的精銳,由于孫秀榮一開始要的都是少年兵,五年過去之后,這些人大多也還在二十余歲,身體的能力還在往上漲,經驗也愈發豐富,這些人若是聚在一起,獨自在塞外面對一個五千人的部族騎兵也不在話下。
眼下白孝德帶著的一千中,突前的三百騎便都是這樣的人。
對這些人來說,利用虎槍、短弩、騎刀早就駕輕就熟。
到了時下這個光景,碎葉軍也將自己的戰術進行了多次調整,眼下是:當以千人以上的陣勢沖擊敵人時,前鋒無須配置強弩,后續跟進的必須配置強弩。
于是,當白孝德帶著這千人在寬闊的洋河北岸驛道奔馳時,前面三百騎都是一手虎槍,一手短弩的裝扮,而后面七百騎眼下手中都高舉著強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