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法準確掌握時間、路線的大前提下,敵人若是錯過了這一點,就只能目送自己趕到磧口!
這一點,他很有把握。
果然,夜半之時,四周的偵騎回來了一些。
“大都護,東面的敵人約莫萬騎,正在朝這里邁進!”
“大都護,北面的敵人鋪天蓋地,也正在朝這里邁進!”
甫一聽到“鋪天蓋地”這四個字,若是尋常將領聽到了,嚴厲的話,當場將偵騎斬殺了也是有的,來自后世,凡事都講究數字化、具體化、精益求精的孫秀榮就更是如此了,不過當他聽到這四個字后并沒有責怪偵騎。
在夜間,還是在一場猛烈的沙塵暴之后,想要摸清楚敵人的具體數目,領兵大將是誰只有一個方式可以辦到——俘虜敵人零零星星出來撿拾柴禾、干糞便者,或者敵人的偵騎。
顯然俘虜敵人的偵騎最為便利,因為在超過一萬人的行軍當中,普通士兵可能根本不知曉己方軍隊的總數有多少,但偵騎肯定知道,至少知道一部分。
在碎葉川的操典里,凡是超過一萬人的敵人,若是在夜晚偵查,完全可以“鋪天蓋地”稱呼。
這只是第一批回來的偵騎,若是全部回來了,領頭的略一思考便能推算敵人的具體數目。
果然,從子時初刻一直到丑時末刻(一共四個小時),所有的偵騎全部回來了。
這些偵騎是按照大致的規定分散在大約一百里的地面上,大約二十里會有一撥人,他們觀察的情形只是一部分,各部分的訊息匯總起來便讓行軍司馬賈耽推算出了敵人的數目。
“大都護,無論是東面,還是北面,都在百里左右,他們都是騎兵,間或有駱駝跟隨,都是輕裝簡行,顯然是想利用夜色在天明之前抵近我軍大營十里地的范圍”
“漠北的人對于風沙比我等熟悉,其剛起時估計就利用上了,風沙是從北面吹過來的,他們正好走在沙塵暴后面,跟著風沙前進就是了,等沙塵停歇了,天色也暗了下來,他們正好掩藏在夜色里”
“根據各路偵騎穿回來的訊息,以及隨行的駱駝數目,東面的敵人大致在萬人左右,北面的敵人則在兩萬到三萬之間,為何懸殊如此之大?這是因為北面的敵人帳篷少駱駝多,這樣的情形只有在一種情形下才有可能出現”
“敵人是以少數常備軍統領大量的部族騎兵時才可能出現,部族騎兵,就算在冬季,也只攜帶了一件羊皮大氅,不會攜帶帳篷,到了宿營地,按照部族分類,聚在一起生一堆篝火,披著大氅圍著篝火歇息也就是了”
“而敵人的常備軍則不同,彼等大多仿照唐軍規制,以二十人左右攜帶一頂帳篷,簇擁在常備軍將領大帳附近”
“常備軍往往攜帶大車,用以裝載帳篷、食水等,但部族騎兵往往兩人合用一匹駱駝,數目就是這樣算來的,有時候,如果征募的是部族里僅次于常備軍的青壯,也會存在一個騎兵攜帶一匹戰馬和一頭駱駝的情形,并同時征發老弱牧戶跟著看管這些駱駝,這兩萬到三萬就是這么來的”
孫秀榮點點頭,賈耽能夠在短時間推算出來敵人的大致人數,自然少不了自己平時的教導,他說道:“我碎葉軍名聲在外,北面是以部族騎兵為主,戰力不如東邊的常備軍,自然數目就不可能是兩萬,多半是三萬”
“于是我等在此地面臨的敵人大致在四五萬左右,好啊,若是能一戰而定乾坤,本都護夫復何求?”
翌日,清晨。
滿都拉附近開始陸陸續續出現了敵人偵騎的身影,此時也是雙方偵騎絕佳的練兵機會,回鶻人若論組織起來的軍隊,自然不如碎葉軍,但若論單兵素質,則一點也不亞于碎葉軍,故此雙方互有傷亡。
于是,滿都拉的碎葉軍訊息也很快傳到了葉護和岳敦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