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完了特色經濟小鎮,旋即把眾人安排在八卦廠的食堂。
那琳瑯滿目的美食,再一次讓眾人領略到了什么叫做錦鯉風格。
“這些菜全都是我們按照市場價從農戶手里買來的。”
“科技助農?”
“沒錯,都是當天收,當天吃的新鮮菜!”樓小房笑著道:“這些都是有機蔬菜,最多就施了農家肥,農藥施打不超過兩次。”
“周圍的友商們也很給面子,吃的都是從農戶手里收上來的食材。”
西江境內,每一個鄉鎮都有助農機器人和助農車的身影。
幫助幾十萬農戶創造了幾十億元的收入。
如果你去樓家村看看,就會看到樓家村集體,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場景。
分工明確。
種田,養雞養鴨養魚。
然后城市里的好東西反銷到鄉村,良好的內循環,使得樓家村初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這兩個月,每家每戶月收入集體突破了五位數。
這種收入放在以前,他們想都不敢想。
一般都是家里的勞動力去外地打工。
等到三四十歲,回家開個小裁縫廠,或者手工廠。
集體致富,不比某公司的人人個體戶強?
“味道不錯,比大棚里的蔬菜味道好多了。”
一個領導笑著道:“樓總,我記得你們這個項目也是跟官方對接的,以后我們單位的蔬菜魚肉,就由你們送。”
其他人也紛紛開口。
樓小房笑著搖搖頭,“我們不管這個,全部都有當地的助農人員對接,還有當地的干部,如果您需要的話,我可以給您號碼。”
那領導先是一愣,剛想問這么做不是很麻煩?
但是轉念一想,他就明白了其中三味。
旋即開始佩服樓小房。
把好處落實到基層,其實最辛苦的是基層的干部。
“好,那麻煩你了。”
這種順水推舟的人情,做起來沒有一點壓力。
而且也是為了助農,說出去也好聽。
以后有人過來交流,吃飯的時候,說出去也有談資。
“樓總,我是饒州橫縣的,我們那里有許多村落特別的落后,有一些村子直接建在山上,對外交通不便利,農業也不發達,這一點,該怎么解決呢?”
一位饒州的大佬問道。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動作,看向樓小房。
“這個問題......您太看得起我了,我就是一個生意人,只能用自己的手里的資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樓總,你可是有名的經濟學家,誰不知道你在經濟方面的建樹?”
那大佬笑了笑,樓小房自貶,他當然不能順著他的話說。
“是啊,樓教授,就當聊天說說唄。”
好家伙,樓教授都出來了,看來今天不說個一二三四五出來,他們是不會罷休了。
樓小房心累,又當老板,又當推銷員,還要當經濟學家,現在連主政一方的大佬都過來問自己問題了。
他現在的身份地位,一言一行都帶著成功者的光環。
若是隨便說說,他們聽進去了,那就麻煩了。
畢竟特色經濟小鎮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科技助農也的確幫助了很多鄉村致富。
“可以說說是哪個村嗎?”
那大佬說道:“橫縣和平鄉余村!”
樓小房把手機放在桌面上,“盤古,調出當地的圖片!”
旋即手機投影和平鄉余村的全息投影出現在大家的視線中。
眾人都停止了用飯。
政界大佬關注的是樓小房會怎么說。
商界大佬關注的是樓小房的手機和人工智能。
樓小房看了一下余村的情況,的確有點糟糕。
村落建立在綿綿不絕的山上。
全村大概有二三百戶,零零散散的住在各個山頭,山路蜿蜒。
這些圖片,是助農的時候拍下來的。
“調出當地助農數據!”
樓小房看了看余村助農的數據,雖然才剛開始半個月,但是干部早就落實到位了。
樓家村半個月人均收入都過三千了。
這邊才堪堪一千。
看了半個月的收入圖,甚至還有下跌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