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氣象衛星,時刻監控火星氣象。
還有信號衛星,輻射火星,作為中轉站能夠快速的傳遞信息。
接通特定頻道之后,傳輸信號延遲三十秒左右。
之前是十五分鐘左右,速度了五十倍!
等地球技術在進一步,完全可以信號同頻。
也許以后玩游戲,區域要按照星球區分了。
構建衛星矩陣之后。
樓小房帶著礦工機器人開始分析采礦,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三天后,百米基地建成。
區域劃分成四塊。
工作區,生活區,種植區,機械區。
十一個人分工明確。
負責種植的分別是,付薇,農科院教授。
韓杏子,生物學教授!
常敏,化學教授,制造氧氣和生物水!
黎紫衣,圣人團隊的專家。
負責挖礦的是樓小房,王一,陳全,何信,葛天翔。
負責氣象的專家:譚芷晴,候志強。
負責統籌數據的是呂忠,統籌好所有的數據整合之后由樓小房檢查簽字,發送回地球。
尋找合適種植的土壤是一件麻煩的事情。
好在土豆紅薯對土壤要求不是很高。
眾人的排泄物也都經過處理,成為巨型稻的肥料。
紅杉在基地生長的很不錯,但制造的氧氣,遠遠無法供應十一人。
僅靠吃這些是不可能讓人維持健康的。
即便倉庫里堆滿了肉質食品,和脫水的干蔬菜、果干。
但是他們總要為后來人打下基礎。
好在地球近軌站儲存了不少的物資。
按照之前的計劃,他們著陸成功之后,近軌站三天會發送一批物資過來。
三個月后,這里會建成一個能夠容納三百人生活的中型基地。
他們可以通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可以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質。
可以通過種植攝入關鍵的元素。
如果他們和地球失去聯系,他們也能夠依靠循環系統,活下來。
這才是這次火星登陸最重要的意義,
“火星登錄第24天,巨型稻已經逐漸開始成熟,種植了五百株,每一株能為我們提供兩斤糧食,和地球產量一致,考慮到太空之中沒有蟲子,無法更好的模擬生態環境,所以下一批物資,我希望送一些昆蟲過來。”
“巨型土豆生長的也很好,一株土豆,能為我們提供五十斤的土豆,種植了三百株,能提供一千五百斤的土豆!”
“玉米生長的非常好,目前已經開始結果,再有一個月,就可以收成!”
“紅杉今日增高十厘米,目前已經超過四米,如果它在高的話,我要考慮給它做手術截肢了!”
付薇等人仔細的做著計入。
“今天利用系統造水十噸,合成了三十斤淀粉,二十斤合成肉類,目前有七百四十斤淀粉,四百八十斤合成肉!水箱約有三百噸水!”
常敏記錄道。
“火星登錄第24天,今檢測到全球有十場大風暴,西北部有三次地震,深度約15千米!”
“樓隊長今天提供了新思路,想要再造火星的話,制造能夠大量生成氧氣的化學制劑,投入火星!”
“或者,在火星內部構建地下城!”譚芷晴記錄道。
一旁的侯志強道:“現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火星引力太小,根本鎖不住水,除非增加火星的引力,但是真的有這種設備嗎?”
樓隊長給出的建議是:“火星的大氣層被太陽粒子襲擊,并不斷剝離。那么可以在火星放置一個磁偶極子盾,形成一個包圍整個星球的人造磁層,能抵御太陽風和輻射。”
“這樣,火星稀薄的大氣層會變厚,表面溫度會上升4度,融化火星上的一些干冰,再配合其他方式,引發溫室效應,提高溫度,使得火星的溫度不斷升高,穩定晝夜溫差,讓這邊變得事宜居住!”
說這句話的時候,侯志強內心無比的震撼。
如果真的能夠造出這種設備,火星還真就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變得事宜居住。
只要大氣變厚,能夠抵御輻射,星球表面能夠鎖住水,人類就能走出生活基地,脫掉身上的太空服!
在這邊土地上,廣袤的種植。
從而形成一個完美的循環。
但,這注定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量。
“登錄火星第24天!”
“這是我檢測的地三百七十二個地點,檢測到突然之中蘊含高純度鐵,下方很可能擁有大型鐵礦!”葛天翔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