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發現愛情、喜劇、動作這三種電影是最容易大賣的,也是種類最多、競爭最激烈的那種。
雖然影視市場中百花齊放,各個類型的影片都有,然而科幻片卻是最少的。
國產科幻片最近只有三年只有不到五部。
數量稀少得猶如大熊貓。
少如果是精品也可以接受。
但這五部電影無一例外都處于虧損狀態。
反倒是海外一些進口的科幻片在華國電影市場上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績!
顯然,不是華國的觀眾們不喜歡看科幻片,而是國內的這些科幻片沒有達到及格標準。
如果有出色的國產科幻片,那觀眾們肯定會非常開心。
因此李謹言就決定將自己的第二部電影敲定為科幻片。
顯然,科幻片不可能再用一百多萬就拍攝出來了。
這需要很大一筆資金。
并且失敗的概率極高。
他自己根本就沒幾千萬來投資,也不可能將家里的錢投入到風險極高的項目中。
萬一虧損的話,李大伯小半輩子的積蓄就要付諸東流。
這種時候,就必須要借雞下蛋!
用別人的錢,拍自己想要的影片。
李謹言越來越有專業導演那味兒了。
現在選擇了新片的類型,他還需要足夠周全跟亮眼的計劃,這樣才能吸引來投資。
擺在他們這群年輕導演面前的最大難題就是融資。
好的項目太多太多。
愿意投錢的機構卻非常少。
每個人的錢都不是大風吹來的,尤其是影視投資方們,他們更是經歷了市場的篩選與檢驗。
專業的影視投資公司不敢投給新人。
而私人投資者又很不靠譜,要么是資金總不到位,要么是指手畫腳,成為傀儡。
好在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導演扶持平臺上線了。
只是這些平臺的機會太少,競爭太激烈。
每年參加青年導演扶持計劃的作品動輒上千部,最終只能有十部左右能予以幫助。
并且這幫助也比較有限,只有幾百萬而已。
現在李謹言已經膨脹起來,看不上幾百萬的扶持金額。
因為他打算拍科幻片!
幾百萬對于科幻片來說簡直就是毛毛雨,可能幾個特效鏡頭就花光了。
他當然是想拍《流浪地球》,奈何這部電影需要的投資以及電影配套工業都太高了,不是一個新人導演能玩轉的。
所以李謹言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拍一部投資稍微小點的科幻片練手,順便積攢一些名氣跟聲望,還能培養跟接觸相關制作技術。
直接上手就來高難度,那恐怕就會死得很慘。
像《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之類的影片達不到練手的目的,硬核科幻投資又很高,不適合他現在的新人導演身份。
想來想去,李謹言終于選擇了一個投資相對較低,并且拍攝難度不是那么高的電影《月球》。
整部電影主要探討的是克隆人以及人工智能,恰恰是最為硬核的部分之一。
并且這部《月球》拍攝時候可能用到的一些場景、技術,都可以用來給《流浪地球》當技術儲備跟技術人才培訓。
它全程基本上只有男主角一個演員,演員成本大幅度降低。
主要場景又是在月球基地內,需要特效外景較少,花費比較低,但是涉及到的太空艙、月球車、宇航服、人工智能等元素都可以改良后用到后續科幻片當中。
不過李謹言需要考慮的是它的商業屬性。
顯然大部分觀眾對于一部獨角戲電影可能無法接受,他們想看到的是震撼場面,而不是這種走心向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