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城飛往燕京的客機上,李謹言與王逸凡并排坐在商務艙位置中。
或許是影片賺錢的緣故。
最開始跑路演的時候安美影業給他們安排的都是經濟艙。
成名之后待遇都變好了許多!
王逸凡感慨道:“宣傳期就這么結束了?感覺還真舍不得。”
“放心好了,只是從線下的路演變成了其余方式而已。你的經紀人應該聯系了挺多采訪跟雜志拍攝吧?”
李謹言這邊都被安美影視強行塞了個媒體專訪,更別說是需要曝光度跟知名度的演員。
“楓姐沒告訴我,回去之后才知道。”王逸凡現在還沒有感受到走紅的滋味,他對未來充滿了期望。
“聽安美影視這邊說,你的日程表排得很滿,他們想讓你做采訪都沒被答應,最后只好我一個人來。”
影片成績跟口碑起來之后,的確有很多媒體找上門采訪。
只是他也不想對每一家媒體都回答同樣問題,那實在太枯燥無聊。
于是安美影業就根據各個媒體的屬性,從電視節目、網絡節目、時尚媒體、專業電影媒體等領域各自選擇了一家。
回燕京不代表輕松。
這種媒體宣傳通常是在影片上映前跟上映初期密集進行,形成媒體轟炸矩陣。
《青春派》現在才進行純粹就是因為前期沒有媒體愿意報道。
火起來之后才亡羊補牢,對影片的制作跟幕后產生好奇。
王逸凡并不知道公司安排,他現在還是新人,只能被動接受工作安排。
“還是當導演好,當導演可以主動挑選別人,演員只能被選擇。”
“還不是一樣,等你出名了就該挑選導演了。”
李謹言打了個呵欠,他昨晚弄工作室的框架著實有些困倦。現在默默調整了一下坐姿,打算小憩一會兒。
可還沒有等他閉上眼睛,那邊一直翻閱報刊雜志的王逸凡就遞了份過來。
“老李,快看看這個。”
李謹言拿過這本翻開的《電影周刊》,他知道肯定是關于自己這部電影的相關內容,心里既有些期待又比較抗拒。
現在的影評人們也講究一個熱度。
先評價的都是那些關注度高的電影,要么是大導演大明星的作品,要么就是花錢請他們潤筆跟收禮物的作品。像《青春派》這種不公關影評人跟微博大V的作品通常都是留在最后面。
畢竟看其余電影賺錢,看他的這部電影反而要花錢。
當然,影評人們也不敢太隨意尬夸那些付費買好評的人。
畢竟觀眾跟讀者們都不是傻瓜。
被好評騙進去之后,肯定會對影評人們充滿憤怒。
為了留住讀者并且保證自己的名聲,影評人們總會真情實感寫一寫冷門電影的影評,該夸該罵都隨心得多!
果不其然,這篇影評幾乎都是批評跟罵聲。
【《青春派》,一部平庸的青春電影,一部缺乏誠意的處-女作!】
李謹言光看這標題就忍不住搖搖頭。
整部電影是拍給經歷過高考的年輕人們,影評人們那代人跟現在年輕人之間不知道有多么寬的代溝。
作為觀眾,他們喜歡這部電影就足夠了。
在這位影評人看來,《青春派》就是一部連平庸都算不上的電影,既沒有商業屬性,又在藝術上看不到任何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