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這次寧夏兵變,安化王叛亂乃劉瑾禍國所致,背后的隱患早在數年之前就已經深埋。
不能說屯田寧夏的政策不對,可現實和理想總是相違背的。在連綿不絕的天災面前,人力是非常脆弱的。
現在還只是西北,如果延續歷史的軌跡,接下來大明朝的兩京十三省,沒有一個能夠幸免的。
北方干旱無雨,南方洪澇不斷,最終在人禍的輔助之下,吞噬掉大明王朝。
眼下就有了跡象,官僚們為了自已的政績好看,搞出一堆看似正確的政策,完全無視了實際情況。
楊一清的臉色瞬間拉垮了下來。這可不是普通的質疑,而是對他的全盤否定。
坦率的說,對比前幾任來說,楊一清做得也是可圈可點,有完善邊防之功。屯田寧夏,變成了禍國殃民之策,主要還是老天爺不給面子。
只是這種事情,讓他無法對一介武夫說出口。
看了這位正德期間的名臣一眼,李牧冷笑道:“楊大人,若是覺得李某夸大其詞,不妨去民間走走。
吾等升斗小民,不管你們這些官老爺的出發點是什么,我們只認最終導致的結果。”
對大明朝的官僚,李牧完全沒有信心。大明文人已然發生了蛻變,一個個都是嚴于律人、寬于待己的貨。
甭管自己闖了什么禍,只要出發點是好的,那都可以被原諒。若是別人干了,甭管結果怎么樣,那都是包藏禍心。
對這樣的雙標黨,李牧如何能夠看得上?
皇帝都被噴得如同桀紂在世,大臣們居然還是“名臣輩出”,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諷刺。
仿佛是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楊一清氣得站了起來,指著李牧半晌說不出話來。
一旁的張永仿佛是識破了李牧的計劃,直接開口道:“楊大人先息怒。”
“李盟主,這么故意激怒我們,可不是君子所為。
明人不說暗話,我們這次平叛,需要貴派保障后勤運輸不出問題。有什么條件,李盟主就提吧!”
被人拆穿了,李牧也不惱,面不改色的回復道:“張公公找錯人了,你們的后勤李某可保障不了!
據我所知,你們這次面臨的問題,不僅在江湖,更在朝堂內部。
雖然不知道兩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可是李某知道冒然參與進去,絕對會吃不了兜著走。
作為一家江湖門派,我華山派歷來奉行的就是本份,不該拿的東西絕對不碰,不該摻合的事情絕不摻合。
如果兩位遇到糧草供給不上的問題,大可直接在關中采購。一旦出了關中,后面的事情李某就愛莫能助了。
順便提醒兩位一句,少林寺的人也到了華山。至于他們的目的是什么,李某暫時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死道友不死貧道。為了降低自家的存在感,李牧果斷的選擇了賣——敵人。
沒能達到目的,張永臉色陰沉的說道:“多謝李盟主提醒,咱家知道該怎么做了。
糧草的問題,我們會在關中進行采購的,只是希望路上不要發生什么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