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個有趣的小故事,乃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的男女主角,就是我爺爺和我奶奶。
從小到大,我已經不止一次聽爺爺和爹爹說起這個非常
有趣的故事。
相比而言,我更愿意聽爺爺親口講述的故事。
爺爺今年90多歲了,按照咱們華夏人的習慣稱呼,已經是耄耋之年。歲月無情,時間的年輪從來沒有例外,在爺爺身上同樣刻下了許多沉重的烙印。
爺爺不可避免的須發斑白,皺紋滿頰。爺爺雖然年邁了,但是身體依然硬朗,精神依然矍鑠。
只是由于一場意外,爺爺前年不慎跌倒,摔壞了股骨頭,繼而導致下半身不能行動,生活也不能自理。
因為爺爺年歲大了,處于安全考慮,醫生給出的建議方案是保守治療。所以,生性要強的爺爺不得不常年臥床,但是爺爺的精神狀態卻委實令人欽佩。
我的爺爺,出生于三十年代初,親眼見證了民國和新中國的成立。爺爺還是一個建國前參軍入伍的老黨員,參加過抗美援朝作戰呢!
有空閑的時候,我最喜歡拿個馬扎,坐在爺爺面前,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
爺爺雖然沒有上過幾天學,沒有多少“文化墨水”,但是爺爺的肚子可神奇呢!
在爺爺肚子里,似乎裝滿了無窮無盡的故事,除了抗美援朝作戰那一段往事,爺爺什么都愿意講給我聽。
小的時候,我懵懂無知,等到年紀大了些,我喜歡上了文學,經常把爺爺講的故事寫成文章。
每當我把發表的“豆腐塊”念給爺爺聽的時候,爺爺總是喜笑顏開,一把白胡子都翹得老高。
但是抗美援朝的故事,似乎成了爺爺的禁區,每當我借著爺爺高興勁追問的時候,爺爺總是搖著頭,嘆息著,不愿回憶那段慘痛的往事。
我分明看到,在爺爺的眼睛里,有閃閃發亮的東西。后來父親跟我說,爺爺的許多戰友,都犧牲和長眠在異國他鄉,那是爺爺心中的痛,那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
“晶兒,那個時候的北海灘涂,可不是現在的鹽場。那叫一個荒涼啊!”
爺爺鎖著眉頭,回憶起了渤海鹽場建場初期的歷歷往事。
吃的是豬狗食,喝的是牛馬尿。走的是荒涼道,聽的是鴨藍子(北海灘涂的一種鳥)叫。
這首傳唱在北海灘涂的民謠小調,就是這個區域當時的真實寫照。
老話還說:天下三百六十行,除了曬灘就是放羊。
孩子,這個曬灘就是說的咱們的海鹽工人,比放羊的老倌還苦呢。每每講到這里,爺爺總是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