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逆子,居然還敢發火,損毀偏殿,這分明就是對他心存怨氣。
“拿給太醫查看一下。”
皇上看向一臉陶醉的太子,居然還搶一旁大臣案桌上的冰露吃了起來,毫無一國太子的形象,怒火又忍不住上漲。
太醫接過藥瓶,瓶身還殘留著一點藥粉,他用中指沾了一點點償了一下。然后偷偷的看了眼太子,心里暗嘆著太子這回只能自求多福了。
“現在可有定論?”皇上聲音里帶著掩不住的怒火。
這回太醫要是還敢含含糊糊的不敢應答,皇上自己都不確定會不會直接讓人把他拉出去砍了。
太醫不敢再拖延,“微臣不敢隱瞞,經微臣再三診斷,太子服用的是…五石散…”
皇上驚訝的直接站了起來!大臣親王們也驚的坐不住了。
五石散在前朝時就已經被列為禁藥,它的危害天下皆知。。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源于秦代而興于魏晉,唐代后逐漸不為人所服用,是由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藥合成的一種散劑。
醫圣張仲景最初開發五石散的目的,是為治療傷寒。不料被三國大名士何晏調整了配方,變成了稱霸魏晉的全民嗨藥。
從此以后,原配方消失不見,只有嗨藥五石散。
前朝史書記載:“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惆悵、憂郁、郁悶、恐懼、憂愁、慌恐……全部消失,只剩下一個爽”。
服用后人體會忽而發冷,忽而發熱,肉體確實頓時陷入一種莫名的苦痛中,然而精神卻可以進入一種恍惚的忘我境界。
五石散的毒性太大了,吃下后要仔細調理,一定不能靜臥,要走路,并且要邊走邊喊,稱“行散”。不走不喊會被憋死。
行散只是第一步。五石散別名“寒食散”,本是治瘧疾用,藥性偏熱,服用后全身酷熱難當,必須以陰寒食物抑其燥火,“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
只有這種極度深寒才能把服用五石散的藥效發出去,先熱后涼冰火兩重天,相當于孫悟空從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出來之后鉆進冰窖。
必須這樣,若不降溫,人會燒成灰,為了降溫徹底,更狠的方法是潑涼水。前朝有人曾在冬日里,在戶外潑冷水,被凍成冰棍。
五石散在前朝也盛行了二十年。在這時期,貴族百姓因服散上癮,死傷無數,皇帝也因五石散駕崩。
新帝繼位后,勒令全民禁止服用五石散,相關配方都被毀滅,制作販賣者全部被斬。
藥王孫思邈,也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須焚之,勿久留也。
所以至魏晉之后,五石散只在前朝盛行了二十年,就被列為禁藥,此后一百余年便無人再用此方,也因如此漸漸地失傳了。
沒想到,此散居然又出現在了他們大夏朝,還禍害了當朝太子。
宰相直接反問,“你確定是五石散,沒有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