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繼想過普及簡體字的,但深入了解之后他才發現,原來古代,最少隋末這里是有簡體字的,當然了,這時候還不叫簡體字,叫作俗體字,只不過不如現代那么多而已。
但不論是簡體字還是俗體字,依然還是漢字,對于書本還是奢侈品的古代來說,依然不是窮苦百姓能接觸到的。
更何況府兵們還要訓練,曾繼這段時間有意加大他們的訓練量,許多人一天訓練下來,頭一碰枕頭就睡著了,指望他們在這樣的狀態下再去識字,無疑是一種奢求!
因此如何快速,簡便,輕松的識字,才是最為關鍵的。
曾繼想來想去,只有用漢語拼音代替了。
當年某個運動時,就興起過用拼音代替漢字的運動,目的就是解決當時中國文盲過多的問題。
雖然這個運動最終作廢了,但在曾繼看來,在那樣的動亂年代,暫時用拼音代替文字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對于每天都要從事大量體力勞動的人民來說,根本拿不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識字,那么學習拼音無疑是一個折中的辦法。
至于說文化傳承啥的,反正學拼音可以當作識字的基礎,先把拼音普及了,之后時間充裕了,再真正的學文識字也能更有效率。
“就先普及拼音吧,我記得好像還有一首歌來著,先教會歌謠,到時學起來會更快。怎么唱來著……阿波絲的惡佛歌~~何以基科樂摸特~~”
由于記憶過于深刻,即便已經幾十年過去了,曾繼回憶了兩遍就將這首拼音歌背了出來,至于說拼音字母那就更簡單了。
用樹枝將拼音表默寫了下來,檢查沒有問題后,曾繼又找出一塊木板,將拼音抄寫上去,準備明天帶到軍營里,開啟第一屆掃盲班。
其實古代也是有拼音的,只不過方法相對復雜。
例如利用同音字注音的方法,打個比方,“仁”這個字用“人”來注音,你只要知識“人”怎么讀,就自然知道“仁”怎么讀了……聽起來很拗口,總之就是這么個原理,但這個方法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你先要認識一部分字。
另外對于沒有同音字的字,就沒辦法了。
除了同音字注音法外,好像還有一個反切注音法,曾繼了解過,感覺比同音字注音法又進步了一些,但跟漢語拼音一比,還是復雜太多了。
因此曾繼決定一步到位,直接提前幾百年把拼音搞出來,當府兵們學會之后,就可以用拼音書寫消息了。
當然了,拼音書寫有時不夠準確,畢竟中文過于博大精深了,但如果只是很基礎的軍事情報的話,拼音已經足夠用了。
“既然拼音都寫出來了,不如把乘法口訣表也寫出來好了,算數能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況且當兵打仗時,也會用到數學,如此這些人以后真能成為中低層的兵頭,甚至是將領的話,會基礎數學會讓他們的位置坐得更穩。”
曾繼之所以這么賣力的培養手下,除了身為穿越者的驕傲與責任外,最大的原因還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勢力。
自古以來所謂的兵權,并不只是調動軍隊的虎符魚符令箭啥的,要真是拿個牌子就能調動軍隊,那各朝當皇帝的也不會防賊似的防著手下的將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