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指著另一個大媽,道:“我倆就打過架,六七年不來往,現在不也一塊跳舞!”
“什么原因讓你們和好了呢?”楚既明道。
“一起住幾十年了,哪有什么深仇大恨!”
大媽講完,又上來一大爺,抱著箱子,全是當年舊物。
楚既明對物品興致缺缺,因為素材庫里都有,他還是喜歡聽故事,這種存在于個人心中的,通過講述出來的素材,感覺極為新鮮。
他聽到了老兩口的相濡以沫,聽到了火災無情,聽到了遠親不如近鄰,聽到了兒女長大成仇……
不知不覺天已晚,還意猶未盡。
散場時,楚既明握住莊周的手:“受益良多!如此簡單的事情,偏偏這些年被人忽視了,一味沉浸技術,不可取不可取。”
嗨!
莊周很淡定,我們2021早就這逼樣了!
以前文藝工作者搞創作,必須下去采風,現在少之又少了。
像高滿堂,寫《闖關東》花了八年,帶著采風團隊走了數萬公里。寫《老農民》花了五年,走了五個省份,采訪了包括管農業的高官、農會主任、組長等200多人,最終才完成了劇本。
總之,莊周也收獲不少,劇本還能再精細。
正聊著,錢爺在不遠處發怪響,各種擠眼。莊周表示收到,問:“我對影視不太了解,現在還有真人拍戲么?”
“以前技術不成熟,需要真人,現在很少了。成本高,周期長,比如大場面群戲,上千個群演得花多少錢?得花多長時間?用技術手段的話,幾小時就搞定了。”
“你看這樣行不行,大家的熱情非常高想參與一下,也確實幫了些忙,咱們不多拍,就一個真實鏡頭怎么樣?”
“一個鏡頭如何拍?”
“來個大全景吧,俯拍疊樓,一群人忙忙碌碌,不用給特寫,幾秒鐘就完事。”
“可以。”
楚既明沒必要在這上面較真,末了道:“其實我一直很好奇,你為什么對疊樓情有獨鐘呢?公司開在這里,劇本也寫這里?”
“呵,你不覺得疊樓才有真實感么?”
莊周又重復了那句話:“大家的生活節奏太快了,需要慢下來。”
…………
楚既明待了三四天,拍了大量素材。
回去之后,很快又發來一段短片,比上回強太多。莊周和他反復交流,力求每一幀都達到完美——在經費的基礎上。
按這個世界的標準,比常規劇集的制作周期慢,但莊周已經覺得太恐怖!
不到一個禮拜,將試播的前兩集就搞定了,現實中也有這種速度,可成本和人力天地之差。
他仿佛體驗到了香港導演的感覺——從拍攝到上映,一個月都不到的神速。
現實中的美劇,是按季播,每年一、二季,每周一集,長短以收視率來定,好就接著拍,不好就腰斬。如果前景比較喜人,還會連續拍好幾季。
里面演員的年齡,隨著季數的增長而增長。《老友記》拍了十季,94-04年,演員和觀眾真是互相陪伴,情懷純粹。
日劇則是按季度播出,分春、夏、秋、冬四個檔。每部劇在10-12集左右,收拾不好也會被腰斬。
國產劇就不一樣,一下子全拍完,從80年代的單本劇,到2010年后的注水劇,反正我賣出去了,你愛看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