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東單北大街西總布胡同西口附近,白色石牌叫克林德碑。德國公使克林德在此被人開槍打死,以此為導火索引發了八國聯軍侵華和簽訂《辛丑條約》。根據德國要求,清政府在此建造紀念牌坊,并祭祀謝罪。”
陳娟看了一小段,果斷三連。
底下已經有了少許評論:
“這技術牛逼啊,高出不是一點半點,我還以為在看90年代的紀錄片。”
“科普好評!”
“逍遙游這么熟呢,我肯定聽說過。”
底下有回復:“就是前段懟《明珠夫人》,揭行業黑幕那個吧?”
哦!
陳娟也想起來了,頓時好感又增,直接點了關注。而隨即,她看到UP主已經發了好幾個視頻,全是AI修復類。
《上色+修幀,守常先生生前影像資料》
《修復,魯迅先生留下的唯一一段影像》
……
《1942年豫省大饑荒真實影像修復》
她一溜看下來,打開便是:“這是守常先生就義前留下的最后一張遺照,絞刑架就在旁邊……”
再跟著:
“誰也沒有下過命令,沒有邀請,沒有事先約好。而送葬的行列,卻有六千人光景,差不多全是青年男女和少年……”
等看到1942時,刷的一下,也不知怎么的,控制不住的想哭。
她就是豫省人。
“我奶奶現在都有屯糧食的習慣,無論家里人跟她怎么說,現在不用擔心吃不飽了,可是奶奶每次看到品相好的糧食,都還是會往家里買,直到小柜子裝滿才會歇一陣。”
“我以前不懂外婆為什么會把掉在地上的一塊菜、一顆米都撿起來吃了。后來我明白了,外婆的媽媽把口糧留給她,自己活活餓死了……”
“即便如此困難,豫省依舊為全國抗戰做出了極巨大的貢獻。”
“那年袁爺爺12歲,他從苦難中走來,離開的時候留下一個飽足的中國。”
都在討論歷史,只有一個貌似專業的網友評論:
“沒人關注技術么?我敢說,這種水準的AI修復,國外我不清楚,但國內絕對沒有。不知道UP主從哪里搞來的技術,我羨慕嫉妒恨啊,希望有機會能交流交流!”
他這么一說,底下也有人回復:
“聽你一講,有點懷疑是不是AI修復了?別打著AI的幌子,實際是人工修復的。”
“管他是什么呢?人家修復完,白給你們看,一個個挑三揀四。”
“希望UP主能修復老電影啊,我可喜歡了!”
陳娟一向不喜評論,此刻也留了一句:“修復老電影+1!”
而不知不覺,她一看時間,臥槽都12點了。
急忙忙手機充電,蒙被子睡覺,方才的一腔熱血激昂煙消云散。
明天又是嶄新的打工人。
(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