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內的割韭菜層級劃分:
第一層是粉絲、路人、會員、股民;
第二層是小公司和普通明星;
第三層是中堅公司和大明星、頂流,比如那些70、80年代生人的明星,出道早,幸運的一路抱大腿,從小明星變成大明星,變成大明星后,自己開了公司,參與金融游戲,完成了階層跨越。
像李蓮花的和頌,大冪冪的嘉行,以及黃教主、趙菲特等等……
還有劉呆呆,坊間皆稱人淡如菊,與世無爭,其實早期也是有金主的,后來開了夫妻店公司稻草熊影業,不也要賣身暴風集團,完成階層跨越么?
只不過暴風收購稻草熊,被證監會叫停了,否則你以為她不割韭菜?
第四層是大公司和平臺。
第五層是大資本。
階層跨越,世人夢想,娛樂圈更加凸顯而已。
這一套劃分非常穩定,莊周屬于哪一級呢?表面看,他應該是第二層,但實際上,他擁有著游戲規則之外的資源——技術。
混娛樂圈,要錢,要人,要戲,要平臺,誰也沒聽說要技術。
畢竟國內沒有人會像詹姆斯卡梅隆和索尼那樣,去研發一臺跨時代的3D攝影機,然后拍出了《阿凡達》。
國內大鱷缺錢么?不缺錢,只是覺得投資技術沒必要,別人研發成功,我們拿來用就好了。
所以當莊周出現時,這幫人首先是驚訝的,誰相信演技還能用技術搞定呢!
而現在,這個游離在規則之外的家伙,終于闖進來了。
“90年代末到2000年初的時候,國劇蓬勃發展,黃金年代。除了外部資金涌入,審核制度寬松,導演創作精力旺盛,也與藝校貢獻了一批優秀的科班演員分不開關系。
那時是拿著劇本挑演員,每屆都能出幾個拔尖的人才。
近十幾年,造星機制改變,科班出身不再是必要條件,大家有資源,有平臺,想捧誰就捧誰,哪怕是一坨屎。
科班的、非科班的、選秀的,每年幾萬個新人,簽約,作秀,推廣,拍戲,哄著,勸著,打壓著,再給個甜棗,你分錢,他分錢,大家樂呵。最怕的是爆雷,公關,道歉,壓劇,換人,一整套全特么虧了……
直到今天,粉絲的增長速度比不上新人的出道速度,微博粉看著都有幾百萬,實際多少,你們心里清楚。
總嚷嚷頂流,頂流能有幾個?
很多觀眾不想吃屎了,想看點真東西。你們捧的,不一定能紅。”
莊周一套貫口說完,雙手攤開:“這是合作的基礎,我手里剛好有點真東西。
給你,給他,無所謂,你有演技,他也有演技,粉絲愿意花錢,路人愿意變粉,口碑,形象,價值,一條龍提升。
不紅的,我能讓他變紅,紅了的,我能讓他更紅。
藝人付出什么?一張臉而已,姜川、李維娜、白藝林、于彤彤、路人甲、路人乙,是誰還重要么?”
“……”
沉默,短暫的沉默。
現在的明星只是大公司和平臺的附庸,公司和平臺每年要推出多少個新人,這都需要成本的,而那些新人紅的又有幾個?
比如狗瀚奸,趙菲特花了大力氣來包裝他,給他作品,好容易紅了,爆雷,咔嚓一下全沒了。
現在呢,莊周的技術將“變紅”的概率增加了,而且成本降低。
所以,只要技術和資源達成協議,大部分明星連附庸都算不上,頂多是一個姓名+一張臉,開始符號化。
莊周依舊沒有介入到任何一個階層,他在規則之外,直接要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