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再怎么著,左右也就是一輛汽車,何苦沒有多想,直接坐了上去。
當兩人到達會場之后,居然發現自己兩人是最后到場的,四面八方受邀而來的單位,包括鐵總的人,都已經早早就在這里等著了。
看到這種情況,兩人沒有多做停留,直接入場參會。
看到聶父帥,眾多單位都露出一幅驚訝之色。
誰都沒有想到,聶父帥居然也參加了這一次會議。
而看到何苦,眾人直接期待了起來,結合上次的經驗,他們知道,何苦一來,會議就要開始了。
這次的技術層面的事,顯然又是這個年輕人在主持。
同時,不少人也開始琢磨起來,自家單位這一次能被分到什么活干?
要是分的少,能不能走走關系,讓新冶多給分點干干。
這樣的想法,幾乎每個單位都有,他們每個單位都想承擔更多的工作,甚至讓自己花錢去干都行。
類似的情況,若是換成其他單位主持的工作,完全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大家肯定都想少干點,干穩妥點。
畢竟,類似這種貫通南北的大型工程來說,破冰之作往往是最難的,難就難在沒有經驗,不知道在什么時候會在那一道檻上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或者出什么難以想象的紕漏。
而有了第一次之后,后邊就能根據第一次總結的經驗來查漏補缺,第二次、第三次,然后逐漸做到完美。
然而在這個做到完美的過程中,后人絕對會拿著前人失敗的經驗,也就是他們這些先驅者的失敗案例,當做反面教材重點講述,而且這一講就是幾十年,直到讓業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為止。
這樣,誰都不愿意承擔更多,畢竟做到越多,出錯的機會越大,被當做反面教材的幾率也就越大。
大家都想穩扎穩打干好一樣,甚至保持實力,只圖個參與的名額,誰也不愿意就這樣被釘在恥辱柱上讓人傳唱個幾十、上百年。
但是跟著新冶,待遇則完全不同,新冶就是個怪物,不但能從整個工程的角度出發,合理設計分配任務,還會在施工之前,將各種可能遇到的難點和解決方法,都給眾單位安排的明明白白、妥妥當當。
若是接下了新冶的任務,你又不會,新冶不但不追究責任,還要逼著你、催著你學,直到學會為止。
在這種情況下,干的越多,得到的、學習到的經驗和技術也就越多。
這些技術和經驗,最后都會成為單位實力的一部分!
所以干得越多,榮耀也就越多,新冶的工程,都是讓人找不出破綻和紕漏,人人傳唱的大工程。
并且,每個工程結束之后,都會立一個石碑或者牌子,讓人知道,什么地方是誰修的,是誰參與建設的,妥妥的露臉機會。
等兩人入場之后,距離開會還有半小時,三個主辦方湊在一起,商議了一些事情。
之后,大會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