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長真的沒事么?”
許叔靜見吳奇有些神不守舍,關切說:“道長機緣已遠超大多修士,鬼王旌節倒是不必在意。武當為五大道門之一,宗門之中法寶與神通不會少,鬼王終究是妖鬼之屬,哪怕有功法神通留下,也不適用于大多修士。”
吳奇回過神,笑了笑:“許參軍說的是,倒是貧道過于患得患失了。”
許叔靜見狀放下心來:“司都尉大人帶程三元一同去了翼州,要明后天才會回來,道長且稍等兩日。”
“簡州出事了?”
“今年秋日天冷,但如今十二月,降雨稀少,蚊蟲卻多得厲害,很不正常。”
許叔靜嘆了口氣:“大人擔心的是蝗災大肆入境。”
“此前左相已親自趕赴武當山「祈雨祠」與武當張維仁張掌教禱祈祭祀,右相也到青城山「風云壇」去請葉靜庵葉掌教以龍躋之術駕馭風云,就是為了祈雨以遏制飛蝗。”
“青羌妖帥帶了水中兵將,伏擊簡州蝗妖于農田邊,殲敵二十八,蝗妖所煽動的數百萬蝗蟲四散,當地農田得以保留。”
“蝗災多發生夏秋兩季,歷來難以避免,劍南道這邊還是小股飛蝗流竄,黃淮流域才是主要肆虐地。”
“即使如此,若是沒能在最初截斷蝗群,引得飛蝗合流,就會形成大規模蝗災,對百姓與修士都會造成巨大損失。”
吳奇在浮云觀的書閣里也看過對蝗群的描述,說是“民窮財盡,餓殍盈途,盜賊充斥,尸骸橫野”,為最嚴峻的天災之一。
可他一直覺得費解。
婆娑世界中,朝廷眾多儒士可以文光顯神通,更有國運加持,三教修士各有術法,為何處理不了飛蝗?
飛蝗背后時常有妖鬼和幽的影子,但它們也并非不可消除。
可實際情況中,歷代王朝面對蝗災都非常被動,動輒損失重大,十分狼狽。
面對吳奇的提問,許叔靜只是苦笑了一聲:“道長,蝗災可不只是一群蝗蟲。”
“它們得天道之力,其實是對婆娑世界內萬千生靈的定期劫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萬物皆有靈異,萬物也皆有劫數。”
許叔靜道:“歷朝太史局博士都以天文、歷法、視祲、漏刻觀摩推算天道,與三教真人得出同樣的結論:越是國朝與修行者強盛,引來的天劫越是頻繁強力。”
大多人眼里,所謂天劫就是專指修行者修行所遭到的天道阻遏。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常人也會面臨天劫,只是這天劫并非針對任何一人,而是對婆娑世界萬千生靈一視同仁地降下天災。
因天道難測,蝗災背后成因有一個確切定論。
此前也有數個王朝,一直到處清剿蝗蟲,以試圖將其扼殺于萌芽。
但飛蝗還是毫無征兆地出現,肆虐大片土地,造成眾多百姓流離失所。
唯一能確定的是,天災不會消失。
它只會一次次卷土重來,周而復始,猶如海浪。
道門講「天道無情,常與善人」。
這句話是說,上天不分親疏,眷顧善于順應天道的人。
天道難以改變,只能順應其道。
“因蝗災本就是天道之劫外在顯化,若是一味去堵,反而會引起一系列不可知反應,帶來更多的劫數。”
許叔靜無奈道:“目前能做的便是提早發現,將飛蝗群控制疏導,最終送入大海,海中妖鬼眾多,生冷不忌,倒是不怕飛蝗作亂。”
吳奇則是想到了一個可能:“也就是說,乘蝗災東風而來的妖鬼與幽……這么看來,更像是順應天道?”
“雖然不想承認,但這的確是事實。”
許叔靜臉上顯出幾分無奈:“天災,或者說蝗災對大多人都是一場巨大災禍,但在一些修行者眼里,卻是他們觸碰與領悟天道的契機。哪怕朝廷和三教如何禁止與格殺,后續依舊有修行者會忍不住試一試。”
吳奇這下腦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概念。
蝗災是天道外在表現,難以徹底消除。
其背后,分成三個群體。
第一個群體是受災人,這一部分大多是普通生靈,包括百姓與尚未化形的妖類甚至是部分鬼魅。
第二個群體是救災人,包括大唐朝廷與三教大多數修士,面對蝗災都是采取各種手段,以確保百姓能夠保存性命,減少損失。
第三個群體是助災人,修行者借蝗災契機,順應天道,從而去尋找那一線機緣。
因此,蝗災不僅僅是天災,也包含人禍,又由于有天道在側,因此處理蝗災時需要格外小心,避免引出其他天道之劫。
“許參軍,今年蝗災已爆發了么?”
“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