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先為傳說中的古仙人。嘗以釣魚為業,居睢水旁百馀年。宋景公求其道術,不告,因而被殺。后數十年,寇先踞宋城門,鼓琴數十日乃去。
從此后,寇先便成了宋國人家喻戶曉、爭相供奉的神仙。
道門諸多書籍里,寇先也偶爾會顯露一隅,只是與諸多古仙一樣,大多時候神龍見首不見尾,五道七寺也無法得知仙人蹤跡。
寇先成仙后投靠幽冥,還變成了七十二幽王之一的「解幽王」。
這實在讓人有些難以接受。
吳奇冷靜后轉念一想。
「青龍呪」中所留觀想記憶,至人與幽鬼之間的關系并不是那么涇渭分明,仙人投靠幽冥,似也不是完全無法理解。
說到底,仙人所求為問道,即超脫于天道,不再被這一方婆娑世界束縛。
那么如果不能成為至人,來去自如的幽鬼看起來是一條捷徑。
“寇先與虛空藏菩薩,皆是道君之友。”
黃天目光漸漸陰沉:“道君千年前便已是天仙,極有機會登頂至人,他們兩個還是寂寂無名之輩。當時一個在宋國釣魚悟道,僅為真人,尚未登仙;一個在靈山勝花敷藏如來佛國修行,沒資格進入兜率天等待一生補處,還不是等覺大菩薩。”
“道君對他們進行諸般點化,寇先以釣魚之道踏足仙人之境,虛空藏菩薩也終于入世,得以收集功德。”
講到這里,黃天突然沉默了下來。
吳奇隱隱感覺,寇先與虛空藏菩薩的反叛,背后或許還有隱情。
他試探問道:“這兩位,一個仙人,一個即將成佛的菩薩,為何要自毀前程,投奔幽冥?”
無常圖里,盤坐祭壇上的黃天緩緩開口:“因求仙問道無望。鴆殺道君,便是他們給幽冥的投名狀。”
吳奇心里奇怪:“求仙問道無望?可寇先不就是登仙了么?”
“不一樣。”
黃天搖頭:“寇先不過是地仙,求仙問道,說的是天仙。”
“仙人有五景,依據其可見與可知劃分,也代表對道的理解與駕馭,五景從低到高,為太極、太素、太始、太初、太易。”
“見太極,為人仙,視萬體之始,可達陰陽未分之態。”
“見太素,為地仙,看眾質之始,一切原始之源。”
“見太始,為天仙,其有形無質,非感官可見,可悟為開天未分之前的混沌之態。”
“見太初,為至人,入無形無質,身入先天一炁,踏足比混沌更早之界。這也即是通常所說的問道。”
“見太易,為億萬天道之始,置身無垠虛無,一念落,萬物生。”
他隨即補充道:“所謂仙人五景,也是求仙問道到極致的階段劃分。”
黃父話鋒一轉:“最初至人窺破天道,得以突破婆娑世界,后天道被古仙補缺,求仙問道就越來越難……如今很難誕生仙人,也有這個緣故。”
吳奇懂了。
這相當于打了天道補丁,讓后來修士難以利用漏洞求仙問道。
有點諷刺的是,古仙補天,卻是為了讓后來者無法登仙……
“其實并非是按部就班地一層層修行,與修行悟道本身有關。”
“此前就有修士一夕悟道,一念成佛,直接跨過仙人前三景,化身至人,只是其中機緣福祉,卻是外人難以描述與理解了。”
“求仙問道,一景一世界,便是這樣一個過程。問道之人,即為仙人。”
吳奇又問:“我聽聞「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不知圣人與神人又如何來算?”
“這段話源自三教古時論道,為圣人莊子所說。”
黃天語氣平和:“至人為求仙問道最高目標,這毋庸置疑,其次神人卻是指的神祇正神,圣人卻是諸子百家的說法。這句話原本是論道,可后世卻將其引申為境界差異。”
“古言今論大抵如此。”
他稍作停頓,便說:“神人神位因脫胎自天道,能到的極限是天仙,在神樞之中,更是如魚得水。”
“圣人是指的知行完備,有大善之人,算起來,圣人能到的極限亦為天仙,只是沒有神樞,斗法上略遜神人一籌。但圣人優勢在于可一朝頓悟,以文光顯達于世,神人卻需要漫長時間錘煉修行,而且會有任期,若是丟了神位,也就神威不再。”
“按照這三者實力說的話,也不算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