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主巢外面,剛好看到王蟲破殼而出的那一幕,雖說和普通單位破殼的方式一樣,但直徑兩百米的體型就壯觀多了。
四處噴濺的培養液跟下雨一樣,覆蓋了整個主巢的菌毯覆蓋范圍,如果不是雪風站在主巢的門口,有主巢幫忙擋著,怕免不了被淋上一身滑膩的黏液。
初生的王蟲外觀就像宿主的放大版,披著甲殼的水母晃晃悠悠地飄上了天空,最后懸停在距離地面一千米的高空。
然而雪風看著王蟲飛行這一幕,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升空速度太慢了,而且耗能也太多,果然是因為不規則的外殼嗎?”
不規則的外殼或許在真空中,并不會影響速度,可在擁有大氣的土衛六上,空氣的阻力讓王蟲升空的速度,怎么都快不起來。
雪風搭乘王蟲繞著土衛六軌道轉了一圈,測試了一下航行速度和懸停,結果發現巨大的王蟲并不如她想象中那么優秀。
王蟲和宿主一樣,使用的仍是化學能,僅僅只是輔助反引力的升空推進,就消耗了大量的混合液態甲烷,能達到堪比太陽風的300千米每秒,已經是化學能推進的極限了。
在人類觀點看來這速度已經很快,畢竟人類還造不出,超越太陽風時速的飛行器,雪風認為這速度還是太慢。
用這樣的速度,別說進行恒星系間的航行,就算要從土衛六抵達地球軌道,也最少需要半年的時間,三只王蟲半年跑一趟運輸,黃花菜都涼了。
或許今后王蟲數量多起來,會提升運輸能力,雪風認為還是太勉強了一些。
必須優化性能,降低能耗提升速度,只是思考了五秒,雪風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主巢的演算也有了最佳的進化方案。
“改變外形拉長蟲身,梭型有助于在大氣中爬升高度,在宇宙中也更容易控制方向。”
畢竟圓滾滾的,哪邊是頭都弄不清楚,這樣推進方向沒有個準頭,到處亂飄是嚴重浪費資源的行為,雪風對此深惡痛絕。
“王蟲放棄使用易更換的多段式甲殼,使用流線型鑲合的方式,減少空氣阻力。”
或許多段式甲殼十分合適圓滾滾的水母外型,但是梭型的王蟲,更合適使用成成疊的的流線式覆蓋,這樣能讓王蟲在大氣層中的飛行,達到極限速度。
那些原本垂下的觸手,被雪風徹底放棄了,既然有了更低一級的宿主,作為大氣層中的交通運輸,這些觸手看起來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于是梭型的王蟲尾部,多了一個像花朵的結構,這是新的推進開口,更方便控制飛行方向。
“然后就是……添加可控核聚變核心,以及等離子噴射的全新推進方式。”
等離子推進技術,在地球早就有了成熟的產品,倒是可控核聚變還處于實驗室階段。
雪風曾用精神侵入網絡,駭入了各國的秘密研究所,獲取到了所有的可控核聚變技術,這些技術現在全部都在主巢的新大腦中。
實際人類這項技術,早已獲得了初步的成果,只差一步就能讓可控核聚變脫離實驗室,進入實用階段。
她估計如果地球不毀滅,大概只要三十年……不,只要十年,人類就會迎來宇宙開發的新紀元,可惜這一切都跟著那顆美麗的星球一起,變成了一個大玻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