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么破規定!”東子一臉的氣憤,“我自個兒樂意,也不可以嗎?”
好吧,藥院的規矩就是如此,人人都必須遵守。不然就是違紀,會有相應的處罰。他也只能嘴上發發牢騷而已。
東子的手藝不錯,只花了個把時辰,便在外屋,給沈云砌了一個兩眼灶臺。知道沈云好干凈,他還給砌了一個洗澡的池子,指著底下的一個門洞,解說道:“燒火做飯時,先生把這里捅開,火氣便過來,把池子里的水燒熱。就是在冬天,也保管先生能舒舒服服的泡熱水澡。”
沈云還是頭一次看到這樣的灶臺,新奇不已:“東子哥,你太厲害了,是怎么想出來的?”
東子不好意思的撓頭:“我哪里能想得出,都是跟我師父學的。我師父說,他年輕時,給了一個云游的道人一個饅頭。那道人便教了他這個法門。只是,道人事先讓我師父發了誓,說是,他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永遠不能用這個法門賺錢。我師父就把這個法門教給了徒弟們,讓徒弟們出去攬活。賺來的錢,一半要換成年節禮,孝敬給他。在我們那里,很多人家修這種灶臺,都是我們師兄弟修的。”
這樣一來,他師父也不算違誓。沈云挑眉:“你師父真聰明。”不過,他認為真正的聰明人是那個道人。
在這個世道,人人都講究“法不輕傳”。尋常人要學點東西,真的很難。是以,一旦有幸學到點本事,通常都會當成傳家寶,代代相傳。
比如說,陳老爺年輕時得了一場機緣,學到了算盤術,便只傳子,子再傳孫。如果不是他救了甜甜,陳老爺深感其恩,覺得無以為報,怎么可能以算盤術相贈?
東子師父碰到的道人算是異類。他要東子的師父立下那樣的誓言,其出發點,就是想叫他師父把這個砌灶臺的法門傳出去,而不是當成傳家的手藝,只傳后世子孫。
沈云個人很贊同那道人的想法。
不管世人的看法如何,他本人是非常反對“法不輕傳”的。
因為從青木門的傳承來看,他發現,“法不輕傳”的后果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他認為,越是好的東西,便越要多多的傳出去。只有更多的人學會了,才會越來越興盛,不至于落沒或者失傳。
對于師父傳他的藥典和金針術,他也是這么認為的。只是,眼下,他自己技藝不精,怕誤人子弟,所以,才不敢外傳。
至于算盤術,他是打算弄一個簡化版出來,傳給余頭他們——為什么要簡化之后再傳呢?無他,實在是余頭他們年紀大了些,而底子又太差。算盤術里那些復雜的算法,他們很難學會。再者,開個小鋪子,也用不到那些太復雜的算法。
下午,按照羅師尊所教,沈云去庫房那邊領了一套工具。與昨天不同,這回,庫房前,排起了長龍隊。弟子們都早早的過來領取工具。
沈云不覺莞爾——正所謂,胳膊扭不過大腿。良民又如何?藥院的規矩如此,誰都得遵從。看不起種田的活?師尊一發話,這些少爺小姐們都得老老實實的照辦。
整套工具包括:藥鋤、七齒鐵耙、鐵鍬、木桶、打火石各一樣。
這些在市面上都有買。余頭他們的雜貨鋪子里也有。只是,價格都比庫房這邊要高出兩成左右。
算是藥院給弟子們的補貼吧。
不過,庫房的管事說得很清楚:每人只能在庫房領取一套。
也就是說,這些工具如果用壞了,或者是丟了,不能再去庫房領第二套。只能去外面或者雜貨鋪子里買高價的。
甲十號田的旱田就那么一點兒,沈云以前在鄭家莊又是下過地的,是以,他下午只領了工具回去,沒有立刻開工。
而他的兩位鄰居選的都是靠里邊的乙字號田,全是旱田,數量不少。
所以,沈云回到藥谷的時候,看到他們倆已經哭喪著臉在平整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