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照這樣的情形,三個月后,極有可能產生第一批符合條件的“醫者”。那時,“藥部”就能正式建起來了。
問事堂則由在家的長老們排班,每人五天,輪流當值。
可是,輪了一圈,長老們有的得心應手,有的則叫苦連天。
老羅就是屬于后一種。
他好不容易當完五天班,交接了差事,苦著臉直奔主院,向沈云求放過——這五天里,他總共接手了十一起糾紛。每一起糾紛在他看來,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值一提,可是,村民們卻為之鬧得不可開交,非要他“判個公正出來”。好吧,他認輸。因為他實在是沒那能耐,也沒那種耐心,去抽絲剝繭,斷定李家小子是不是偷了劉家的兩個雞蛋之類的“大案子”。
有他開了頭,不堪此任務的長老們便一個挨一個的跑去沈云訴苦——不是他們拖長老會的后腿,而是真心做不到哇。
本來,沈云的意思是叫這些長老們多與外面接觸,迅速了解這里的鄉情。
聽了他們的訴苦,他意識到自己有些想當然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擅長外事的。
當然,在這一輪里,也有人表現得可圈可點。最為突出的就是大掌柜李憶。
沈云發現,他很擅長處理這一類的事務,在這一方面的能力,甚至超過了他的經商能力。
于是,征得本人的同意之后,他將問事堂專門交給了李憶打理。
至于問事堂還需要什么人手、物件,他叫李憶寫個章程出來,交給長老會共同討論。通過后,按照章程,可在莊子里隨意挑選人手。
“飽受折磨”的老羅等人對此,舉雙手贊成。很快,經長老會認真討論,李憶的章程主體通過。長老會給了他五個專屬名額——不能再多了。莊子里到處都缺人手。
李憶沒有想到會得到專屬名額。故而,他參照“藥堂”那邊,一職設兩人,每人每天當半天班。如此一來,在章程里便設置了十個兼職名額。
這會兒得了專屬名額,他更加歡喜。
就這樣,外事堂正式成立了。
有了外事堂和藥堂,莊子在這一帶的深得人心。很快,十里八鄉傳開了:
“有事就找問事堂;求醫問藥去藥堂。”
“問事堂是神仙派下來打理人間事務的,最公正不過了。”
……
這不,眼見夏收將至。李憶報告:“白云村等十五個村子立了聯名狀,向主公詢問夏收祭祀事宜。”怕沈云不知道這方面的鄉情,他解釋道,“一直以來,夏收和秋收的祭祀都是由仙府派人主持的。”
沈云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只想為鄉親們做點事,也為自己和莊子爭取一個和樂安穩的發展環境,不想竟然因為這兩樁事在這一帶輕易的取締了仙府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