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里煮的是土豆燉雞,但是根據冉江得自馬得福的記憶,他們家可是不養雞的,那這雞到底是怎么來的就不言而喻了,“達,你把上面發的扶貧珍珠雞給燉了?”
達是涌泉村人對父親的稱呼,全國范圍內,可不是所有人都把父親叫爸的,有的地方習慣將父親叫做爹,有的地方叫叔或者伯,還有些地方則像涌泉村一樣叫達。
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這個叫法形成時間非常早,大約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形成,可能是受了古代雅言的影響。
馬得福當初去農校上學之后,受了同學的影響,覺得叫爸才是正確的叫法,于是回來試著改口叫了兩次,結果馬喊水還沒說話呢,村里人就開始嘲笑起來,問他,“你這到底是個撒把?糞瓢把呢還是水瓢把?”
任何約定俗成的東西,想要改變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那怕是這種稱呼上的小事兒也不例外,這么一想,也就不難理解涌泉村人為啥不愿意去玉泉營吊莊了。
“你小聲點!額剛當上代理村主任,你要是嚷嚷出去,讓別人聽見了咋辦?這雞額們又養不活了,就算養活了也賣不出去!還不如宰了吃了!免得養死了可惜!”馬喊水瞪了他一眼,“趕緊去拿個盆來,再把得寶他們喊回來!”
反正雞已經燉好了,就算自己不吃它也活不過來了,冉江也只能幫著馬喊水把雞肉和土豆裝進盆里,全家人圍坐在小桌上邊,準備開吃。
看到這一幕冉江也明白了,為什么經常會在媒體上看到貧困戶把政府扶貧發放下來的雞鴨牛羊良種吃掉的新聞。
就和馬喊水剛才說的一樣,一來當地的農民缺少養殖這些經濟動物的方式方法,可不是每個農民都能像華農兄弟那樣,能在極短時間內就掌握養殖技術。
二來,他們所處的位置往往都比較偏遠,遠離經濟動物的消費市場,就算把珍珠雞養大,在周圍也賣不出高價來,還不如繼續養原來熟悉的雞鴨呢。
所以就導致了政府明顯花錢又出力,貧困戶卻不領情的現象;當然,也確實有實在是懶得發慌的人,但那只是個別現象,大多數老百姓還是希望能過上好日子的。
等到后來,政府慢慢改變了這種直接發放經濟作物、經濟動物種子的扶貧方法,而是采用了更加合理的方案。
冉江在春節回老家村里的時候,就聽說過這種事,他們那里非常適合種植蘑菇,然后鄉鎮就從各村的貧困戶里,選了一批愿意種植蘑菇,先對他們進行統一培訓,等通過考試后,再給他們提供貸款,贊助他們搭建起蘑菇大棚。
他們也不需要承擔貸款利息,等他們的蘑菇長成之后,再教會另外一戶貧困戶蘑菇種植技術就可以。
為了節省那些利息,第一批的種植戶幾乎是手把手地教,然后一傳二,二傳三,沒多久功夫,冉江老家就有很多貧困戶都利用蘑菇種植項目脫了貧,這種方法的效果可是比直接發珍珠雞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