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快遞之鄉桐廬,三通一達都是從桐廬走出來的。
羽絨服之鄉常熟,波司登、雪中飛、雅鹿、康博、雪韻飄、千仞崗……百分之八十的國產羽絨服名牌都出自這里。
至于宇宙的中心曹縣那就更不用說了,多少人放棄了美國綠卡、放棄了北上廣戶口想去曹縣安家都沒資格啊。
這些地方深耕一個領域,利用集群優勢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了非常有利的地位,也帶動了全縣人脫貧致富。
一路走一路介紹,等到了沙縣,在冉江的堅持下,張萬安沒有帶他去賓館休息,而是直接去了有著“沙縣小吃第一村”美稱的俞邦村。
“來,我給你們介紹下,這位是俞邦村的村主任俞廣清,俞主任91年就開始組織村民去福州等地開辦小吃店,在這方面,他的經驗最為豐富!這位是寧夏來學習經驗的馬得福同志!”
冉江馬上上前握手問好,他并不知道,這位可是他先后獲得過福建省致富帶頭人、三明市勞動模范、全國種糧大戶、福建省勞動模范、三明最美鄉村干部等多個榮譽稱號的基層模范干部。
“東西部協作、閩寧合作是國家、省里的大政方針,我們雖然不如莆田那些沿海城市那么有錢,但只要是我們能做到的,我們就一定會做!”俞主任是老黨員了,覺悟沒得說。
把他們帶到村委會,親手為他們倒好茶水之后,俞主任就開始介紹經驗了,“其實最早,我只是想給妻弟找個事情做,剛好福州那邊有些老熟人,說有合適的店面,不如讓他來福州開店吧!”
“于是我就幫忙出了些錢,讓他在福州開店,開店之初我就說了,我們這個生意賺得都是辛苦錢、本分錢,所以價格一定要實惠、菜品一定要安全!”
“他也聽了我的話,把價格定得很低,一元錢就能進店,兩元錢就能吃飽,五元錢就能吃好!”
“原本想著能養活自己就很好了,可是沒想到,就這樣的小店,一塊錢、兩塊錢的小生意,一天下來竟然能賺兩三百元!”
要是換成其他人,搞不好就丟下村主任的工作去跟小舅子開店去了,當村主任一個月才幾個錢?還沒小吃店一天賺得多呢?
可俞廣清依舊記著自己的責任,他沒有藏私,而是組織俞邦村的黨員、村組長去福州,到他妻弟的店里學習、分析總結經驗。
之后,越來越多的俞邦村農民走出大山經營沙縣小吃,看到“沙縣小吃第一村”俞邦村村民掙到了錢,附近瑯口等鄉鎮的農民也紛紛效仿。
“然后縣里也在為如何增加農民收入的問題而頭疼,看到俞主任的成績,就生出了把沙縣小吃做大的想法!”張萬安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