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后用塑料膜覆蓋保溫保濕,促進菌絲萌發,待菌絲萌發后,每天掀膜增氧促進菌絲生長,約7天后可將塑料膜支起。
也可將塑料膜去掉改用編織袋蓋在料面上,既保濕,又通氣,創造適宜的菌絲快速生長條件。
看著冉江嫻熟的操作,村民們不知不覺就對他產生了信任感,冉村長干得這么熟練,說不定真能成啊?
老田頭回去的時候,就一直和田大有說著這事兒,“看冉村長的手藝,應該是有真本事的!”
“是啊,比你當年帶著我們種椴木香菇要好多了,大學生就是了不起!”田大有回想了一番當年的事兒,當下就分出高低了。
聽到這些,老田頭老臉一紅,“我也是按照書上寫的弄的,可是那些啥子攝氏度、厘米之類亂七八糟的符號,我那曉得是咋回事么?”
他當年是在脫盲班學的認字,文化水平不高,只能讀懂一些簡單的文章,技術手冊上各種符號和專業詞匯就不太明白了,所以到最后也沒把香菇種好。
“這回應該能成!鎮上的蘑菇價格可不低,這要是能種出來,應該能賣出好價錢!只要能出菇,我就跟著冉村長學!”老田頭已經有了打算。
一來他是村里的老村長,雖然現在不干了,也有帶頭的自覺;二來他家二兒子的彩禮錢還沒有湊夠呢,現在好不容易有個賺錢的門路,他肯定想試一試的。
“冉村長和我之前見到的那些干部都不太一樣,他們說有啥項目就只會指手畫腳,讓我們去干!冉村長人家是先自己干好了再說,我也信得過冉村長,到時候我倆一起干!”田大有也是一樣的想法。
“那我們回去就趕緊把家里的玉米桿收拾下,免得發霉了!”以前各家的玉米桿都是隨便找個地方堆著,要燒了去拿就行。
不管生不生霉都不影響使用,現在可就不一樣了,只有沒發霉的玉米桿才能拿來種蘑菇,必須得保護好才行。
這次冉江并沒有號召,不過和老田頭、田大有一樣,開始收拾自家玉米桿的人慢慢多了起來,他們都開始對這個項目期待起來。
當菌絲長到料厚的四分之一時,開始覆第一層土,厚約2厘米,待菌絲長到料厚的三分之二時,開始覆第2層土,厚約1.5厘米。
同時也要灑水降溫,保持表面濕度,促使菌絲扭結,約莫過了十來天功夫,一朵朵潔白的傘蓋便冒了出來,終于出菇了。
“真長出來了!這是啥蘑菇,看著真好看哩!”村民們擠進蘑菇棚里,一個個瞪大眼睛看著稀奇。
“這么多啊,都長滿了,這得多少斤?”有人開始算起賬來,如今鎮上的蘑菇一斤一塊二,這么多蘑菇能賣多少錢啊?
冉江則細細回憶著閩寧村種植雙孢菇的情況,并拿來和自己種的進行對比,目前這些雙孢菇的長勢還有質量都比不上閩寧村規模化種植之后的成果。
不過卻要比馬喊水第一次種出來的時候強得多!這說明在獨山村搞雙孢菇種植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