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咱們牽線搭橋,就能幫助不少老百姓依靠種植經濟作物擺脫貧困,這就是響應省里的號召啊!”
“對對對,就是這個道理!省里面高興了,他們的經費也就不用發愁了!”范中明頗感欣慰,小曲的腦子還是夠用的么。
“你趕緊去看看信箱里有沒有新的投稿,然后去老曹、老何打電話,讓他們重視起來。”
“我這就去!”這回曲黃鶯沒有再說什么,麻溜地就出去了,打開信箱,取出最近的稿件,又給兩位老師打了電話說明情況,就趕緊回來和范中明一起審稿。
曲黃鶯負責初審,確定論文行文符不符合規范,有沒有明顯的漏洞;范中明則從專業角度進行復審,確定論文有沒有價值。
倆人邊看邊聊,在評審過程中,范中明還不時點評幾句,既是給曲黃鶯解釋自己拒稿或者錄用的原因,也是借機給她上課。
“杜仲是好東西啊,不僅可以入藥,在工業領域也有大用,可惜咱們天南的水土氣候并不適合種植杜仲,他們的技術方法有沒有新意,搞這個項目怕是很難成功,這篇文章就先算了吧!”
“羅漢果可以考慮,既能止咳化痰,還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是藥食兩用的高品質經濟作物,就是在育種上要多花些功夫,這篇文章倒是解決了一些問題,可以當成備選!”
“獼猴桃前些年種的有點多,配套的深加工工廠卻沒有建立起來,這種水果不耐保存,很容易放壞,要是繼續加大種植面積,老百姓是要吃虧的;所以就算這篇文章質量不錯,暫時也最好不要刊登。”
“回頭我給這個作者專門寫一封信過去解釋解釋,文章暫時不發,等罐頭廠或者果脯廠建起來之后再給他刊登,希望他能理解吧!”
范中明考慮問題很周全,既有純技術方面的,也有政策環境市場方面的,身為一名資深農業科學工作者,他時刻牢記著自己的使命,利用科學技術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
所以在審稿的過程中,他也牢牢地把握住了這一原則,質量不高的、不合時宜的文章堅決不能發。
和往常一樣,今天收到的稿件數量也不多,沒過多久,就快看完了,讓范中明感到遺憾的是,稿件的質量依舊不高,看樣子只能盼著老曹和老何能及時完成文章,好填補上版面的空缺了。
“范老師,這篇文章看著挺不錯的,就是投稿人的身份有點問題,不是高校,也不是研究機構的!到底該怎么處理?”
“哦,拿過來我看看!”范中明伸手要過論文,一看標題——《玉米秸稈栽培雙孢菇及烘干保存技術的幾個要點》。
再看作者欄——溫洞縣黃平鎮獨山村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