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介紹了單產菇王的評選標準,參賽選手在自家蘑菇棚里面,選一壟長勢最好的雙孢菇參加比賽,然后在裁判組成員、縣電視臺記者、公證人員的見證下進行采摘,采摘結束后現場稱重,換算成每平方米單位面積產量,以此來進行比賽,誰家每平方米種出來的蘑菇更多,誰就獲勝。
“大家都知道,雙孢菇產量很高,一般情況下每平米年產量能達到六十斤以上,如果進行科學管理,使用高質量專用化肥,還能把產量提高到一百斤以上!只需要八十平米的蘑菇棚,每年便能生產八千斤鮮雙孢菇……”
這次活動既然是為了推廣雙孢菇和化工廠的專用肥,那肯定要點出來,所以王福泉在主持人的主持詞里加了不少東西。
這番話也起到了很不錯的效果,臺下的村民們已經開始議論了,“一年八千斤?就算是按照廠里給的收購價,那也是上萬塊啊?比種糧食劃算!”
“沒用化肥六十斤,用了化肥一百斤,這差距有點大啊?”還有人注意到了化肥,只不過卻忘了前面還有科學管理四個字。
“讓我們先來認識下各位入圍最終環節的比賽選手,有請來自黃平鎮獨山村的種植戶田大有。”主持人把田大有喊上臺去。
田大有可是緊張壞了,走路都順拐了,引得臺下一片哄笑,好在主持人經驗豐富,比了個手勢,身后的大彩電便開始播放田大有在蘑菇棚里工作的畫面,主持人根據這些畫面開始介紹田大有的情況。
并時不時問上幾個問題,一遇到蘑菇的事兒,田大有就放松多了,操著一口本地土話給大家介紹起來,其中自然少不了對雙孢菇專用肥的夸獎,“……這種肥料確實好,不光省力,肥效也強,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好多了。”
“好,那讓我們看看田大有選手的蘑菇單產達到了多少?”主持人話音剛落,電視里便出現了采摘蘑菇并開始稱重的畫面。
“單壟面積2.43平方米,共收獲鮮菇六十五點一二斤,合每平米二十六點八斤!”裁判也用市斤為單位,這么做是為了讓數字聽起來多一點兒,好促使更多老百姓加入到雙孢菇種植的行列中來。
“好!”王福泉安排好的化工廠營銷科職工馬上在人群里鼓掌叫好,旁邊的老百姓下意識跟著喊,氣氛頓時就很熱鬧了。
“王教授,您給我們說下,雙孢菇單產達到26.8斤是什么概念呢?”主持人又走到一名天南大學農學教授面前問道。
“額,目前呢,國內雙孢菇的平均產量大概在十到二十斤之間,但是由于田大有同志采用了更先進的技術,更好的肥料,所以一下就把產量提高到二十六點八斤,這個數字是非常可觀了,證明黃平鎮的雙孢菇種植技術已經達到甚至是超過國內一流水平!實在是了不起!”
王教授配合地豎起了大拇指,這回不用王福泉安排的人帶頭,臺下便再次響起熱烈的叫好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