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個自然而然的晴天~」
「我想要帶你去海邊~」
舞臺上,蹦蹦跳跳后已經滿頭大汗的葉未央,在歌曲最后的一句收尾,又重新回歸了平淡。
仿佛一切激情過去之后的余韻,那么悠揚,而又漫長。
《想去海邊》
這是一首結構比較簡單,旋律創作也很洗腦的歌。
不過雖然簡單,但諸多創作細節又賦予這首歌不同的聆聽色彩。
這也是為什么這首歌作為獨立樂隊的歌曲,前世卻能突然躥火。
主要還是因為具備了“流行性”和“洗腦性”
所以,寫出這首歌的夏日入侵企劃,也飽受了很多爭議,被很多獨立樂隊圈子的人認為不夠“獨立”
聽朋克的覺得他們是流行朋克、為了火跪舔流行,失去了獨立樂隊的那個內核。
好像在那些人眼中,歌好,但是不火的才是真正的獨立樂隊,只要你有歌在全網爆火,那不好意思,你就不是高貴的,小眾的獨立樂隊了,你是屈服流行的庸俗樂隊。
這個理論非常好笑。
其實有一點,這些歌迷也好,音樂愛好者也罷,都沒有考慮到。
為什么非要給一首歌具體風格定位呢?
現代音樂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后,現在的音樂風格已經很難定義了。
很多創作者會在一首歌中融入多種元素。
流行、搖滾、電子、爵士、世界、節奏布魯斯……
這些作品不再歸屬某一品類,而成為多重混搭的產物。
面對如今融入了多種元素的音樂,只聚焦某一類顯然是不準確的。
其實每次網絡上聽眾為了一首歌到底是什么風格而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真正的創作者內心是毫無波瀾的。
很多人在創作時,根本不會去思考我要創作什么風格。
這種類似命題式創作,對他們是一種束縛,會限制音樂創作的可能性。
在他們看來,什么旋律好聽,什么風格適合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是流行、搖滾、爵士還是電子,需要根據這首歌寫出來的創作內核再來選擇編曲方向。
說到底,風格終究只是闡述內容的手段而已。
這首《想去海邊》,不管在前世爭議有多大。
反正葉未央是覺得挺好聽的,他很喜歡,而且也很應景,就拿出來唱了,沒有那么多為什么。
當然,現場的觀眾們在聆聽的過程中肯定是沒必要想這么多的。
只要這首歌可以帶動起他們的情緒,讓他們嗨起來,或者喜歡上音樂,那就足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