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是個悲劇故事,歷史上的項羽到底是不是真的很癡情專一也無人可知。
但是人嘛,天生就是喜歡浪漫的愛情故事。
元朝詩人張可久寫下一首《賣花生·懷古》,開頭第一句就是:美人自刎烏江邊,戰火曾燒赤壁山。
千古以來,項羽與虞姬之間的故事被改編成了各種藝術作品百般演繹,項羽烏江自刎,虞姬殉情而追的故事被千家萬戶所識。
先不管歷史上到底有沒有真的發生這件事,反正這事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了。
聽到一首和霸王虞姬有關的歌,很多觀眾心中天然的就涌現出了一種熟悉與親近的感覺。
伯謙唱的是自己熟知的故事,自然會讓觀眾們有親近感。
一段很抓人眼球與耳朵的HOOK唱完,伯謙恢復了正常的唱腔,開始唱起了主歌。
“楚河流沙幾聚散,日月滄桑盡變換。”
“亂世多少紅顏換一聲長嘆,誰曾巨鹿踏破了秦關……”
主歌主要就是在講述霸王與虞姬的故事,在用現代的語言,重新講一次這段古代的凄美愛情。
兩段加起來得有一百多字的主歌,唱了接近一分鐘,都是比較平淡的述事風格,但是現場的觀眾們卻聽得津津有味。
要是換一般的歌,三十秒沒有唱到一段記憶性很高的Hook或者副歌的話,很多聽眾可能就會覺得乏味和無聊了。
但是這首《嘆虞姬》卻不會,因為這唱的是大家都熟知的故事,所以大家都比較有耐心,也能沉下心靜靜的聽。
兩段主歌唱完之后,一位畫著臉譜裝,穿著一身齊全戲服的京劇演員,不知何時已經站在了舞臺上。
當一束明亮的燈光照射到他身上時,他立馬單手一橫,起了勢。
一段京劇中的西皮散板從他嘴里脫口而出。
“十數載恩情愛相親相依,到如今一旦間就要分離。”
“烏騅馬它竟知大勢去矣,故而它在帳前哀慟聲唏。”
京劇的【散板】為節拍自由的散唱,結構常以唱句逗和詞逗為相對節拍單位。
尤其對于表現悲痛、凄切、憤慨等情緒有其獨到之處。
這位京劇演員的京劇水平是極高的,一段不過兩句詞的散板,就將其中那悲痛萬分的情緒演繹的淋漓盡致。
立馬就讓現場觀眾感受到了,霸王兵敗,絕望而刎的那種感覺。
臉上情難自禁的也出現了幾分哀傷之色。
一段哀傷斷腸的古琴聲響起,伴著著凄絕的琴聲,臺上的京劇演員雙手一攤,聲情并茂的伴歌而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現場的燈光緩緩暗下,背景聲中響起了七八人一同【哭相思】的悲痛之聲。
“倘若戰死沙場上,父母妻兒依靠誰?”
隨即,背景聲音再次一變,一個女旦的聲音響起,依舊還是【哭相思】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君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悲痛萬分,并且夾雜著一些決絕的唱腔,驚艷得現場觀眾都張大了口,震撼的他們已經說不出話來了。
他們從來沒有感受過,這樣的戲劇與音樂結合在一起的舞臺表演。
現在他們才發現,原來京劇也能這么震撼人心,這么能牽動心腸。
根本一點都不輸于外國的那些所謂經典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