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不到四分鐘的《千百度》,很快就唱完了。
但是這首歌給現場觀眾帶來的震驚,卻沒有隨著音樂的結束而消散。
對于大部分普通觀眾來說,他們大多都是從這首歌中感受到了意境美,并且聽著很順耳,說不上來是為什么,但是反正就挺喜歡的。
但是對于幾位評鑒人來說,這首歌給他們帶來的沖擊可就不是那么簡單的了。
昆言對歌詞很滿意,站在漢語言文學的角度上給出的那些歌詞釋義,其實對其他幾位評鑒人來說并不是一件很讓他們能有共鳴的事情。
畢竟他們不是搞文學的,真不至于只聽了葉未央唱一遍,就能那么深入的去解析歌詞。
昆言說了那么多,其實包括周聽在內的其他評鑒人,都是不明覺厲的。
但是這首《千百度》的編曲,他們可是聽得懂的!
待葉未央一唱完,梅蘭便急切的問道:“葉老師,您這是舍棄了所有的西洋樂器?”
葉未央笑著點點頭:“這首歌我編入了非常多的華夏古典樂器,但是為了避免聽起來太過古典,就又增加了很多電子效果音,沖淡了古典色彩,也增加了更多的現代流行感,想必觀眾朋友們也更能接受這種編曲。”
這首《千百度》的整個伴奏,沒有一聲用到了鋼琴、吉他、或者小提琴又或弦樂等常見的西洋樂器,完全只有華夏的古典樂器。
作為整首歌的主節奏點,《千百度》還是有一道鼓點的聲軌的!
但是讓梅蘭他們感到驚訝的就是,這一道鼓點的聲軌,并不是架子鼓!
而是一種單純的電子合成音!
聽起來雖然同樣很有節奏感,但是絕對不是真正用架子鼓或者電子鼓打出來的,就是一種用軟件做的電子合成音。
除了這種類似鼓點的合成音之外,這首《千百度》中還用到了非常多其他的模擬音色,比如像敲擊玻璃瓶的清脆聲,“嘩啦啦”的像是豎琴一樣清脆連冠的音效,還有各種滋滋啦啦的模擬音色,還有很有節奏的滴水聲……
這首歌的編曲幾乎就是用各種電子模擬音,和華夏的古典樂器融合而來的!
妙就妙在這了!
在主歌部分,其實幾乎所有的旋律都是用電子模擬音色構成的,這樣就讓這首歌帶有了非常“現代”的味道。
如果葉未央在舍棄了所有西洋樂器的同時,還直接用華夏古典樂器來進行整首歌的旋律編曲,那呈現出來的歌曲將會非常的“古韻”
這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絕對會成為大部分普通觀眾很不適應的一首歌。
為什么古典音樂,不管是華夏古典音樂,還是西方的古典音樂,一直受眾群都比較小,都是一小撮人喜歡?
不就是因為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相比,不夠通俗。
在現如今流行音樂每年都有新的風格,新的編曲,新的電子技術出現的年代,大眾的耳朵早已經習慣了簡單易唱的流行歌。
如果再讓他們轉頭來聽一首全部都是用蕭、古箏、笛子、琵琶等樂器合奏的音樂,不管這首歌音樂性高不高,不適應和不習慣的感覺是肯定會出現,并且主導思維的。
葉未央開唱之前說要帶來一首清樂調式的歌曲時,周聽還有些擔心他要是太仿古了的話會產生曲高和寡的效果,那可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