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偶像的臉,我希望大家可以多關注關注作品,畢竟不管是演員,還是歌手,最終都要回歸作品,用作品說話的。”
“希望大家可以明白一個邏輯關系,我是因為喜歡這個音樂,或者這個電影,電視劇,才喜歡上這個明星的,才愿意為這首歌、這個電影付費!”
“而不是因為我喜歡這個明星,所以我愿意去買他的唱片,去看他的電影,為他消費,哪怕他的歌可能并不好聽,電影可能拍的很爛。”
"你可以喜歡某人,迷戀某人,但不要崇拜任何人,我們有喜歡某人的權力,但不是盲目的崇拜。”
“可能你所崇拜的只是一個被華麗包裝的外殼,而當外殼破碎,一切都不再美好。”
領完獎,說出這段話后,葉未央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但是他這段話引發,卻引發了連鎖反應。
金曲獎是直播。
雖然有延遲,但是延遲并不長,而作為樂壇扛把子的金曲獎組委會,也并沒有打算切斷這段直播源。
于是,一分鐘后,所有電視機前正在收看金曲獎的觀眾們,就都看到了葉未央這番言論。
她們捫心自問了一下。
自己希望看到流量明星占據華語樂壇,導致一個個歌手都是人火,但是卻沒什么代表作,聽歌都要從各種偶像打榜的排行榜上拉到底去找寶藏歌曲嗎?
當然不想!
再回想一下,去年一年里,如果不是不打烊樂隊異軍突起的話,有什么以歌曲優秀而成為討論中心的新人歌手嗎?
那幾個提名最佳新人獎,乃至獲獎了的梁溥,大部分都是通過音樂選秀節目出道的。
而他們的出道,其實就是靠粉絲打投打上去的,后續發布的專輯《夢醒了》,詞曲作曲和梁溥都沒啥關系,銷量沖到20萬也都是靠粉絲沖的。
真正因為這張《夢醒了》專輯里的音樂而粉上梁溥的人有嗎?
有,但是絕對很少,可能連粉絲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大多數她的粉絲都是因為在選秀節目上梁溥長得帥,翻唱的歌好聽,才喜歡上他的,然后給他打投,他發了新專輯后給他沖銷量。
這其實就是最初期的粉絲經濟和培養流量,收割流量的一套流程了。
只不過此世的華語樂壇,才剛接觸大流量時代,所以大家對此還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界限而已。
現在葉未央這番直接挑破之后,大家才醒悟過來。
從什么時候開始,歌手賣專輯不是靠專輯里的音樂好聽,能夠讓人喜歡和共鳴,才為其買單,而是靠那一句句“不買專輯的話哥哥就接不到代言了。”
“不打投的話別人排名就要超過哥哥了,哥哥就不能成為XX榜第一名了!”
“只有多支持哥哥的專輯銷量,哥哥才會發展的更好,才會有跟多人認識和喜歡哥哥!”
“哥哥跳舞(唱歌)那么努力,我們要讓哥哥的成績配得上努力才行,大家再集資沖一波銷量!”
“你不投,我不投,哥哥何時能出頭!”
而大家卻覺得這些說法很有道理,紛紛掏錢支持哥哥,哪怕可能專輯里的歌自己根本不喜歡,也心甘情愿的為了哥哥買單!
這種操作流量的方法,現在回想起來,感覺就像一個巨大陰謀,讓人細思極恐!
幕后的流量推手,如溫水煮青蛙般地左右著她們的思維,不斷灌輸一個讓她們為偶像消費,不努力消費就是不支持偶像,不配做粉絲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