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宇卿淡淡地說了一句,“他太矮!”
勞倫斯不服氣的反駁道:“他今年才19,還會繼續發育!”
戴宇卿眼神一冽,“他太像女孩子,看我們周默,比太陽神還陽光!”
戴宇卿提到這一茬,勞倫斯不由想到了一些傳言,悶哼一聲放棄了爭辯。
長相什么的都是浮云,最終還要那作品說話!
周默坐回琴凳,輕輕觸碰了下踏板,微調琴凳位置讓自己處于最舒適的坐姿,雙手抬起在琴鍵上方。
練習曲沒有價值么?
你們知道肖邦、李斯特練習曲在我那個世界是什么地位嗎,演奏會級的練習曲!
這個世界的鋼琴大師如過江之鯽,但因為少了類似貝多芬、肖邦、李斯特這兩位多次的打破鋼琴演奏天花板的關鍵人物,百年未有突破的演奏技巧已經限制了古典音樂的創新與發展。
十根手指只能、也只會這么彈琴,作曲家的思想也漸漸地被十根手指禁錮在小天地內,不得解放。
沒有技術,何談創新!
至于炫技,周默拿出肖練10和25共24首作品的目的就是打臉。
如果說李斯特是炫技狂魔,那么肖邦就是偽裝成鋼琴詩人的炫技大師。
諸位,肖邦風格了解下!
肖邦作品中最強烈的情感都是通過和聲來表現。
在他的作品中,和聲不再是單一的純屬調性的和弦,而是運用分解和弦。他最喜歡用音程非常廣的八度、十度和弦。
這些大和弦能夠很好的表達出他所需要的恢宏氣勢和強烈情感,這就是肖邦風格。
沒有起錯的綽號,鋼琴詩人是肖邦,也只有肖邦才是鋼琴詩人。
舞臺上的大屏投出了第一首曲子的名字——周默練習曲Op.1No.1C大調練習曲逃脫贊歌
周默的手放在了琴鍵上,左手奏鳴的同時,右手如快速滑行的八爪魚連續帶過多組分解和弦向右端滑去。
快速靈活、急速奔放的激流一直沖到鋼琴最末端又重返起點,然后周而復始的瘋狂跑動……
死亡琶音!
周默聽到臺下聽眾發出的細微低呼聲后嘴角翹起。
這首曲子是肖邦致敬巴赫的作品,也是肖練中速度最快的一首曲子。
右手單一十六分音符跑動,左手八度音程疊加,音型是分解三和弦,曾經被西方成為“圣贊”,最為符合古典保守學派的審美觀點。
滿意了嗎?
但是,你們知道我在秀右手高速三、四、五度大音程琶音跑動嗎?
勞倫斯肯定不滿意。
他屏住呼吸,認真、努力地傾聽者周默彈奏的每一個音符,試圖從中因炫技而存在的音符。
然而,他的努力總會失敗。因為他的注意力總會被音調明朗、和聲嚴謹、情緒莊重接近“圣詠”的曲調吸引,進而忘記了分析。
怎么會這樣,這是練習曲嗎?
勞倫斯苦惱的連連捶打自己的雙腿。
不僅僅是他,此時通過直播觀看音樂會的歐美各國音樂家們也陷入了苦惱中。
好香,但作者是東方人,怎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