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闕?”
“那又是啥?”
楚堯解釋道,“中國古代的陵寢,專指帝王、諸侯以及貴族墓地中的禮制性建筑,其中包括寢堂、便殿、祠堂、門闕、垣墻、墳丘、神道、冢舍、畫像石、石雕像等等。”
“盡管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建筑大多不復存在,但從殘存的遺址中仍然能夠窺見到它們的建筑格局。”
“俗話說,古墓看格局。”
胖子沉吟,“所以,你們是從這田花村的格局上判斷出來的?”
楚堯點頭,繼續道,“古代陵寢的建筑格局,必須符合封建社會的禮制,是經過多年的勘察、遴選、設計、施工、下葬、封填、修護、祭祀等復雜程序后,才逐步定型的。”
“在這個過程中,集中體現著古代社會的信仰、等級、禁忌、習俗,成為封建時代等級制度和精神世界的一個縮影。”
胖子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
這時胡八一輕輕念道,“垣墻不方也不圓,門闕朝東不朝南;兩座主墓偏一隅,七座袝葬作星盤。”
楚堯抬頭,“老胡,你是說海昏侯?”
胡八一點頭,
在已經出土的海昏侯劉賀的陵寢中,除了兩座主墓外,還有七座袝葬墓。
從朝向上看,其中1號、2號、3號、4號墓都是坐北朝南,
而5號墓卻坐東朝西,
6號墓和7號墓又也是坐南朝北,
從總體上看,這七座袝葬墓排列無序,分布散亂。
但是,如果把每組袝葬墓的中心點先用直線連接起來,便會發現,
原來這七座袝葬墓竟是按照天上北斗七星的布局排列的,
這樣一來,便把排列無序變為排列有序,分布散亂變為分布集中,朝向不一變為朝向統一。
而且,如果把1號和2號墓看作北斗七星斗身之中的天樞星和天璇星,
那么,按照兩星連線再延長五倍的距離,正好就是劉賀大墓的位置。
也就是說,劉賀大墓正好處在象征著北極星的重要位置上。
說話間,胡八一抬頭望向蒼穹星辰,而此刻北極星的位置似乎正對應著這片河床。
“北斗拱極!”
“這里必有大墓!”
胡八一擲地有聲,胖子那叫一個激動啊。
“又有大墓了?”
胡八一點頭,“就像老楚說的,實際上打進了田花村我就感覺到了問題,一般村口往往都是坐北朝南,這田花村卻偏向西南隅。
這樣的格局是按照秦漢時期的禮制,以西方為上。
禮記上有云,南向北向,西方為上。
西方,是長老之地、尊卑之位。
這樣的格局通常用在地下建筑,絕不該出現在地上才對。
雖然有所懷疑,但當時也沒多想。
可這一路從山腳走上來,這座山給我的感覺極為古怪。”
“山有古怪?”
胡八一點了點頭,卻轉而提到另一個東西,垣墻。
陵寢四面均有垣墻,也叫周垣,俗稱圍墻。
這種垣墻是由墻基和墻體組成,均為夯筑而成,
封建社會的帝王、將相、貴族的陵寢,其垣墻長度、寬度和墓園面積是有嚴格等級規定的。
比如漢高祖長陵垣墻南北邊長約1000米,東西邊長約900米,墻基寬5~9米左右,占地約為90萬平方米,這與《三輔黃圖》所載“長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相吻合;
漢武帝茂陵垣墻東西邊長430米,南北邊長414米,墻基40米,占地約為135萬平方米;
而海昏侯陵寢垣墻最長的南墻不到270米,最短的西墻不到160米,四面周長才868米,墻基寬度還沒有茂陵、杜陵的一半,占地面積僅為皇陵的四分之一左右。
這就充分表明了西漢時期列侯陵寢與帝王陵寢的巨大落差。
可你再看這里,這里竟以東華山脈為垣墻,這格局比漢朝歷代帝王還要尊貴,實在難以想象這墓中到底埋藏著何等人物。”
楚堯點頭,“這古墓深不可測,極可能比咱們預想的還要復雜。”
“還要復雜?”
胡八一看向楚堯,“老楚,你是不是還有什么發現?”
楚堯低頭看了看倒在船板上的老姜,說道,“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整個田花村村民,實際上都是南爬子。”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