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這都不是關鍵。
拋開雜念,他開始閱讀。
才看了個開頭,他就發現,《莊子》果然還是一如既往地晦澀難懂,更糟糕的,是缺少了古漢語詞典的輔助,自己根本就看得一頭霧水。
仔細想來也是,畢竟就算是前世的巔峰期,自己的文言功底也就僅限于高考級別,而如果哪一年高考文言節選篇章挑了《莊子》,那大概是沖上熱搜全民罵娘的級別了……
而更糟糕的,是即便是那些自己能看得懂的“小故事”,除開表面上的東西,想要從中體悟到關于道家哲學和更進一步的修行之道的東西,更是完全不得其法。
“果然還是有些不自量力了嗎……”良守心里嘆息,這么想著,他不自覺地看向一旁的批注,想要看看別人又寫了些什么。
“看得真是很認真啊……”良守明顯發現自己和前一位閱讀者之間有著巨大的差距,即便是擁有前世的記憶,他都能明顯從對方筆下信手拈來的各種典故傳說看得出,對方對于道家和傳統神話的了解遠在自己之上。
雖然前世畢竟也不是主要研究這個的,了解范圍僅限于常識一類,但被一個外國人全方位碾壓,說實話還是略有些尷尬。
雖然尷尬,但是良守發現,借由對方的筆記,他竟然漸漸地能夠讀懂一些更深層的東西了,當然了,這個更深層的東西,自然是不包括修行之道的,但是,毫無疑問的,是他對于莊子想要表達的東西,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至少他的理解,并非停留在了文字的表面上。
“這可比前世的閱讀理解難多了……”心里自嘲一句,良守繼續讀下去。
漸漸地,對照著那些筆記批注,他又發現了另一個問題。
那就是這個筆記的主人,雖然是在閱讀《莊子》,但是卻又并不僅僅只是在留下自己對原文的注釋,而是加入了大量自己的想法。
這些想法,有的和是原文的引申解釋,有的是自己的發散思維,有的是不解的疑問,甚至偶爾還會出現少數反駁的辯論。
這一下,良守感覺自己的閱讀難度再次飆升到了另一個高度。
與此同時,他也意識到了另一個問題。
如果說人們是在用對各種東西給予一個“名字”的概念來認識世界,自己現在想要拜托這個“定義”重新界定修行,先不談《莊子》究竟是不是真實,自己難道不也同樣在借用這個“前人”的思路來解讀這本用來解讀“道家”的書嗎?
他開始感覺到有些絕望。
所以不論自己怎么努力,難道能夠想到的辦法,都只是借用一層層的濾鏡,借用別人的思維目光,去看一個別人看過的東西嗎?
不斷借用前人的思維去更進一步,這究竟是踩著前人的腳步繼續向前,還是不斷地用前人的局限更進一步地束縛自己?
我們真的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還是被“巨人的肩膀約束了觀察的方向?”
良守拿不準了。
他想起了自家的陰陽術,又想到了自己曾經在第一次和賀茂保憲見面時,心里想的走不到前人道路的極限。
這恐怕,真的是來自前人的束縛吧……
再看道自己正好翻到的內篇逍遙游,當真是一種諷刺。
我到底應該怎么做?
良守難以抑制地陷入了迷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