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提出“天人感應”及“大一統”學說,諫言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中土唯一正統思想的儒家絕代宗師,董仲舒之名青史可見。
他以儒家學說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道、墨、名、法、陰陽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對先秦儒學加工改造,建立起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卻又將諸子百家其余的一切異己思想打為異端邪說,乃有魔門及天魔策之由來。
只不過歷代史官均以“焚書坑儒”說事,將消滅諸子百家的黑鍋扣在始皇帝頭上,殊不知,真正滅亡諸子百家的罪魁禍首正是他們的祖師爺。
雖說董仲舒干掉了諸子百家,獨尊儒術,但若不統一思想,漢朝怎么會得四百年國祚,罷黜百家,利大于弊。
而《天人三策》,正是董仲舒晚年學問大成,以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為核心理論,囊括其一生所學所悟,嘔心瀝血而成的經典巨著。
李玄空摩挲著古卷,感受著上面殘留的意蘊,慶幸不已,若非這古卷乃是董仲舒親手所書,怎么可能經得起千年的時間沖刷。
到了大宗師德境界,三教之道互通有無,儒釋道三家雖各有側重,但最后仍舊是殊途同歸。
儒門正宗,亦需浩然丹心一顆,始能超凡入圣,通達萬物。若能天心我心,心心相印,念念相合,執中精一,用志不分,始成丹心!
后世儒門心學宗師王陽明亦曰: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即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圣胎(金丹之別稱)也。
儒門本就最重修心養性,常養浩然之氣,若能兼具武道,養練身體,豈非也是一種另類的性命雙修?
丹心者,赤誠之心也。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放諸于國家謀略,即可預知興亡禍福,而放諸于武道爭鋒,亦可知敵、測敵,窺敵之變化,無有遺漏。
丹心要旨,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從另一種層面講,碧血丹心,養浩然之氣,也是一種壯大先天元神的路子,只不過,這條路太難走,歷代以來,鮮有成功者。
而儒家的天人感應乃是取自陰陽家和道家義理,有法是地界的層次,無法是天界的層次,有法中暗含無法,無法中暗含有法,是天地人渾合為一的最高層次。
唯有人才可把天地貫通相連,臻至無法而有法,有法而無法的妙境,至此始可問鼎大宗師,掌控天人合一的入微真諦,乃至有資格一窺破碎虛空之終極奧秘。
放諸道家,即為有意無意之間,無意之中是真意,而在佛家,則是非有之有,非空之空,真空妙有是也!
名雖殊異,道則一也!
由此可知,儒道佛三教之道,圣道而已。若能天人相應,物我如一,即可殊途同歸,參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