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與木星之間,有一個小行星帶。
距離太陽約2.17至3.64個天文單位,距離地球則有1.17至2.64個天文單位。
這小行星帶,是由原始太陽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
但是,因為木星的重力影響,阻礙了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許多星子相互碰撞,因此形成了許多殘骸和碎片。
而小行星帶內,最大的三顆小行星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徑都超過400公里。
在小行星主帶中,僅有一顆矮行星——谷神星,直徑約為950公里。
其余的小行星都較小,有些甚至只有塵埃大小。
而整個小行星地帶,分布了大約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
但是它們兩兩之間的距離,差不多有1200公里。
所以,小行星地帶聽起來很密集,實際空曠的要命!
在與耑結束通訊的第五天,這個平靜的小行星地帶中,突然來了十幾艘拖運艦。
它們拖著一顆十萬米直徑的球體,正小心翼翼地移動著。
而那球體,看其外表,可能有很多人非常熟悉-《星球大戰》中的死星!
不過,正版死星的炮口像一個凸出的鍋蓋,而這一顆,則是中間的部分,有一個深不見底的內嵌式炮管。
“艦長,目標地點已經到達了!”
拖運艦隊的主艦長-埃特奧特·伊萬諾夫舉著個伏特加“噸噸噸噸噸”地喝了幾口,然后命令道:“讓家里把粒子散布器打開,海市蜃樓系統打開,能源開始充能!
我們去下一個目標地點,清掃一遍。”
埃特奧特的命令下達后,這些拖運艦松開了繩索后,就往死星其他方位飛去。
而死星,開始由內而外緩緩地擴散著紅色粒子。
同時,其表面也升起了無數設備,隨著粒子的擴散,與設備的運轉,死星開始緩緩地消失在這片空間中。
只有不斷出現,擴散的紅色粒子,證明著這里有一座龐然大物在潛伏著。
七天后,聯盟現役的,唯一一支成建制的艦隊到達了這處空間。
由20艘信息艦,50艘突擊艦,50艘護盾艦,50艘火力艦,20艘外掛了一塊超大曲面的特種艦與1艘旗航艦組成的青龍艦隊,在這片廣袤的空間中,如同一粒塵埃一樣,微乎及微。
至于聯盟商業用的運輸艦等,只能算后續支援艦隊。
因為,它們正在加急改裝中,只能改裝完才能加入戰斗。
如果真的打起來的話……
再加上404科研城的兩艘特裝艦,聯盟這五年來,總共也就173艘戰艦而已。
“艦長,到達坐標了。”
青龍旗航艦內,艦長魏嘉民聽見副官匯報后,命令道:“鏈接死星通訊。”
“老魏,來啦~”
埃特奧特看見老魏的投影出現后,舉了舉手中的伏特加,直接回答道:“周圍空間已經清理干凈了,粒子的濃度還差1%,預計2小時后達到指定濃度!”
“行!”
魏嘉民點了點頭,扭頭和副官命令道:“通知各艦,先到達指定位置,等粒子濃度足夠后才開始……”
隨著魏嘉民的命令,青龍艦隊開始進行陣容調整。
只見那20艘特種艦與5艘信息艦,脫離了艦隊,往四個不同的方位飛去。
等它們到達指定位置后,就開始合體。
四艘側艦身外掛曲面的特種艦,分布在4個方向,并逐漸靠攏。
之后,四艘特種艦的曲面合攏,形成一個兩頭通的空心棍。
隨后,有一艘其艦首頂著一個曲面的特種艦,緩緩地把它艦首的曲面懟在一邊的缺口上。
最后,這五艘特種艦,就組成了一個超大超長的巨炮。
而一直跟隨這五艘特種艦的信息艦,在看見巨炮合體成功后,才與炮管底部的特種艦靠攏,合體。
等信息艦就位后,無數散著紅光的設備從信息艦中飛出,以炮管為中心,散布成一個圓形。
當這些設備就位啟動后,這片空間就突然多出了四個直徑十萬米長的死星……
與最初的那顆死星,形成一個五角星。